admin 发表于 2023-12-9 14:58:04

二十四节气


       
       
一、节气谣谚诗歌对联

       
二、节气分类

       
三、节气的安排及含义

       
四、二十四番花信风

       
五、各地有关节气的谚语

       
六、话说二十四节气

       
       
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诗歌和对联。

       
一、节气谣谚诗歌对联

       
1.1、民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寒又寒”或“寒更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1.2、二十四节气歌

       
(一)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三)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三、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闫学晶演唱东北民歌《二十四节气》

       
(五)二十四节气民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1.3、民谚: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在四川地区,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1.4、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1.5、夏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1.6、节气对联

       
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很多,有的还很精彩,例如: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深藏讽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节气分类

       
2.1、反映季节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和季节的转折点。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2.2、反映气候特征

       
冷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一年中最热、最冷时期来临以及寒暑变化。

       
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水、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2.3、反映物候现象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http://www.pdsdszx.com/UploadFiles/xxzx/2015/7/201507011011430262.gif
       
       
三、节气的安排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立春

       
2月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7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4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

       
5月2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

       
7月6日~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

       
8月7日~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7日~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

       
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霜降

       
10月23日~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11月7日~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

       
11月22日~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6日~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

       
12月21日~23日,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

       
1月5日~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大寒

       
1月20日~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四、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 24 番花信风的记载。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二十四番番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 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七十二候

       
每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清明: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谷雨:榖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七十二候详解

       
众所周知,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前后天。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蕴藏的无限智慧。

       
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春分: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清明节: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谷雨: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立夏: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小满: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芒种: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小暑: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大暑: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立秋: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处暑: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白露: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寒露: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霜降:一候豺乃祭兽;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二候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小雪: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大雪: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冬至: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小寒: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大寒: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五、各地有关节气的谚语

       
春天孩子面,冬天后奶面

       
春季的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在寒冬之后,盛夏之前,这时南方已热,北方还冷,南北的温度差别全年最大。因此,北方的冷空气,南方的热空气,常易发生冲突,造成锋面,发展成气旋。气旋来了,天便下雨;气旋去了,天又转晴。春季的气旋最多,天气也就变化无常,好像孩儿面,忽哭忽笑的样子。

       
冬天的冷风、乌云,非常可怕,好像后娘的凶相。这是因为冬天北风盛行,在福建省内,正是半稳定性极锋来回往复的地带,所以又多乌云,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全年二十四个节气,在阳历的月日是确定的,在阴历是不一定的。清明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阴历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闰月的阴历年,很可能在阴历二月初。那末,阴历二月行的是阳历四月的天气。三月行的是阳历五月的天气,比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说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还未回春。

       


       
清明谷雨,冻死老鼠

       
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雨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据我国习惯,阴历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认为是春的开始日。在阴历连续平年之后,立春就在阴历十二月中,和阴历正月初一隔着半个月的时光。这半个月在阴历年底,还是冬天。这就是“两春夹一冬”的意思。

       
查历年纪录,长江流域在阳历一二月之交,天气最冷。立春在阳历二月五日左右,长江下游的最冷天气行将结束,天气就可变暖了。但是照习惯说:这时还是残冬岁底的时候,所以有此一说。

       


       
未到惊蛰先动雷,四十八天云不开

       
相传惊蛰是全年初雷之期,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的。愈北的地方,初雷愈迟;愈干冷的年份,初雷也愈迟。假使那一年,南方气团来的特别早、特别强,初雷之期也可提早。南方气团既经北来,此后下雨的机会自然多了,但是不一定有四十八天。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反了春,冻断筋

       
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

       


       
       
六、话说二十四节气

       
CCTV《家园》节目采访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主任郑大伟教授

       
肖 薇:现场在座的各位朋友,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东方月:大家好,欢迎走进《家园》。

       
肖 薇: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优秀,而聪明智慧的民族,在古代我们就有了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靠着这些聪明、智慧,中华民族不仅养育了自己,而且也大大推进了世界人类文明活动的进程。

       
东方月:没错,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想都能够如数家珍地说出我们古代的一些文明成果,比如说像“四大发明”。其实 有一项文明成果可以说是更为重要,而且到今天我国各地的人们仍然在沿用着它,那就是二十四节气。说到二十四节气,今天咱们也请来了很多的专家,有文化、农业、医学、气象等方面的,一会要请他们一一和大家见面,好,现在我先介绍一下身边的这二位嘉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任老师,欢迎您。

       
肖薇:您好。

       
东方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主任郑大伟郑主任。欢迎您。

       
肖薇:您好。

       
肖薇: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我国先民在和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科学的认识和总结,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发现,它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不亚于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因为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着二十四节气的指导。现在我想问大家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节气”,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东方月:既然咱们今天说到二十四节气,得先把定义搞清楚,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朋友有谁能够告诉我,什么叫二十四节气,我们都知道哪些节气呢?

       
观 众:二十四个节气,就是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就是每个月它都有两个节气。

       
东方月:我都数不过来了,你怎么知道的那么多,一个都不落地给我们说。

       
观众:我们是学农的。

       
东方月:其他朋友她说的对不对?有没有要补充的或者纠正的?都对?全对?那么来请教一下我们的专家,是全对吗?

       
任振球:对。

       
肖 薇:郑教授您是农业方面的专家,您能不能给大家一个比较严格的有关节气的界定。

       
郑大玮:好,说到节气,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节令跟气候,但是严格地说,节气并不等同于节令跟气候。它是把一年划分成为二十四个等份,在古代这二十四个等份(每个月中)前面这个叫“节”,下一个等份叫“中”,又叫做“中气”。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个就简化了,把二十四个等份通通叫做“节气”。

       
肖 薇:为了让大家对二十四节气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我们还专门拍摄了一段短片,说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长天云涌,日出东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 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日月如梭,时光回溯。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的,在周代,人们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西汉时期,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与时光相伴时刻关照着我们,关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

       
肖 薇:我们感觉就像在时空隧道里穿梭一样,我们在商量这期节目的时候,像东方还有我们导演说肖薇你怎么那么较真,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看了这个短片之后,我这较真的劲好像又上来了。任教授,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它偏偏是二十四节气,怎么不是三十六节气,或者是四十八节气呢?

       
任振球:二十四节气,是几千年来的一个总结。过去曾经也划分过,把二十四节气再划分成七十二候,也就是每个节气有十五天,每五天作为一个候,全年一共七十二候。后来发现也分得太细了,因为我们国家非常辽阔,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都差别很大,分得太细不一定好用,最后还是二十四节气比较好用。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头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样来划分的。一年转一圈360°,每隔15°就是一个节气。在古代大概有几种划分方法:比如在三千年前左右,一种方法是在天黑不久,黄昏的时候看北斗七星,以斗柄指向来定节气,斗柄指向东就是春分,指向南就是夏至,指向西就是秋分,指向北就是冬至。另外还有一种划法,也是在黄昏的时候,看天顶中天的时候是什么星座,比如黄昏中天的时候,七天左右中天的星,古书上叫做“大火”,也就是叫“心宿二”,就是夏天到了;另外如果黄昏的时候,看到的星座是昴星,也就是现在天文上的金牛座那个昴星团,就是冬至到了。第三种划法刚才影片里有,就是用土圭测日影,就是立根杆子看影子的长短,正中午的时候看影子长短,如果影子最短的时候,那就是夏至;影子最长的时候就是冬至。有这么几个方法。

       
肖薇:要是春分和秋分呢?

       
任振球:那就是中间平均的阶段。

       
肖 薇:也就是平常要经过严格的测量。

       
任振球:但是这几种古代的划法都比较粗糙,现在的天文学,根据天体的位置,可以精确地计算,因此,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发生的日期,特别是开始交节的时间时刻,都可以严格地计算出来,而且早就可以计算出来。比如说2000年春分这一天,它的节气日期是3月21日,时刻呢是早晨3:06,可以计算这么准。

       
肖 薇:非常准确的。我想如果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话,估计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内容,可能就流失掉了,所以我现在特别想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比较详实的文字记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郑教授。

       
郑大玮:最早完整的记载,是在西汉的淮南子》这本书上。

       
肖 薇:《淮南子》它和刘安有关系吗?

       
郑大玮:所以,说到《淮南子》,就不能不提到淮南王,淮南王他名字叫刘安,是刘邦的子孙,他这人养了很多宾客,据说养了几千人,宾客谋士里边什么人才都有,其中有的人比较熟悉懂得一些天文知识,懂得一些农业的知识,他就把前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的《天文训》这一节里边完整地记载下来了。要说刘安本人,他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肖 薇:但是现在我们还得念刘安的好,因为我们现在吃豆腐的时候,都知道刘安他去炼丹的时候没炼成,但他发现了卤水可以点豆腐,二十四节气也和刘安有关,所以我们每天都能念叨他。

       
郑大玮:对,刘安这个人虽然是野心家,篡夺王位,最后是被人告发了,最后死了。但是他养了这么多谋士,笼络了这么些人才,写下《淮南子》这本书,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从这点来看还算做了点好事情。要更早啊,其实商朝的甲骨文,那时候已经有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这些在甲骨文里面就已经有了,估计在夏商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四个节气,主要就是夏至、冬至、 春分、 秋分。

       
肖 薇:“两分两至”。

       
郑大玮:这个较早。到西周的时候,已经有八个节气了,除了“两分两至”以外,还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肖 薇:那是不是说,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它是根据公历定的?

       
任振球:对的,我们中国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历,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反映公历的变化,因为每一个节气,在每年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比如春分这一天,一般都是在3月20日到22日,夏至这一天,一般都是6月21日或者22日,都是基本固定的。

       
肖 薇: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按地球绕太阳转的时候,在轨道的位置来决定的。

       
东方月:二十四节气,是创造于我国的古代先民,最早是在黄河流域一带,仿佛到今天我们还能够听得到黄河流域一带传下来的歌谣,那就是《二十四节气歌》,这样吧,我请出一些小朋友给大家来唱一唱这首节气歌。

       
春雨惊分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分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阳历2月起,按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年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最多不差一两天。

       
肖 薇:我刚才看了这些小朋友的表演,我自己有这么一个感受,她们唱节气歌的时候,唱得非常的流利。比方说四季里面春、夏、秋、冬,到底分别是哪几个月,怎么划分的呢?

       
任振球:现在,在天文学上一、二、三月叫春天,四、五、六月是夏天。但是在气象学上,特别对农业生产比较实用的角度,是从一年温度的变化来划的,冬季是十二月、一月、 二月,因为我国最冷是在一月份,春季是三、四、五月,夏季是六、七、八月,秋季是九、十、十一月,是这样来划的,这种划法比较实用,特别对农业生产比较实用。咱们国家的春夏秋冬,在全世界是最分明的,是最分明的国家,只有我们国家最分明,比如说,我国一年中最热月份,和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温度,比如1月份,哈尔滨它的最冷的一个月,平均温度达到-19°多,可是海南岛的海口是17°多,月平均温度相差二十七八度。又比如,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开罗,还有美国的东南部地区,他们最冷月份和最热月份的温差,一般只有十五六度。直到现在国外只有四个节气,没有二十四节气,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只有我们国家才有二十四节气。

       
肖 薇:之所以会那么看重二十四节气,它和我国的地理条件和温差比较大,和四季比较分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振球:但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春夏秋冬四季最分明呢?这个是和我们国家有独特的地理地形,还有海陆分布有密切关系,咱们国家东面有太平洋,南面有印度洋,西面有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这些条件使得夏季风,可以直接一直到达华北,甚至于东北,所以在夏天的温度,南北温差不是太大,但是到了冬季,我国北面西伯利亚强大的冷空气,不断地侵袭我们国家,甚至一直可以到华南,所以使得冬季的温度往往就比较低。所以使得我国一年当中的温差就特别大。

       
肖 薇:所以我感觉作为中国人,我们是比较幸运的,为什么呢?至少我们能够看到四季的美景,像过去很多文人墨客他们都会用语言用文字去描述,非常形象,但我总感觉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字,和现实比起来,好像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现在我们可以用画面,来亲身感受一下四季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江南水乡春风早,北国阡陌花开迟,我国有着极为明显的四季分隔。水是吾乡清,月是故乡明。晓月山花启灵智,春风化雨沁人心。可能是一处一景,一重天的巨大差异,无不显示浓浓的诗意,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不同于西方,我们更注重意韵的悠长,春风化雨;夏日绵长、万物竞长;秋风叶落、大道溶金;冬树如墨,又好像是邀人走入传统的水墨画的境界,有人说我国的山川是一地一景一重天,这是祖国山河锦绣最为形象的写照了。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虽然银装素裹,但仍妖娆袭人,在中华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获得不同的美感。

       
肖 薇:二十四节气的侧重和分类,好像也不太一样。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它有的说的是寒暑往来,还有的说的是降水,那么二十四节气里边,是不是有具体的分类?

       
郑大玮:是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把它分了一下,发现它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有这么八个节气,可以说是它的骨干,这八个节气是最初建立的八个,早在西周时基本上就定下来了,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最早按照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等分出来的。

       
任振球:就是反映季节变化的有八个节气。

       
肖薇:所以叫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郑大玮:然后,反映冷暖程度的又有这么几个,小寒、大寒,这是冬天的,夏天的小暑、大暑,还有一个处暑,就是最热的天气要结束了。另外,反映天气现象的还有七个,比如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是跟降水相联系的天气现象。另外还有几个,是直接反映物候变化的,比如说惊蜇,土壤里面的昆虫开始活动了。

       
肖薇:它属于物候现象,其实说白了,就是自然界一些动植物的一些表现,我倒是觉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倒容易一些,刚才任教授说了要判断二十四节气,要看一看天文,比如星座,大多数人可能都做不到,那有没有根据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很自然的变化,来判断节气变化的一个方法呢?

       
郑大玮:几乎所有动物植物,它对季节变化都有反映,现在实际上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农谚里边,都包含了大量的物候现象。

       
东方月:气候即将变化了,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些征兆,有那么一些预报一些信息,比方说刚才教授说的,枣树发芽了就该种棉花了。另外,还有个“三九四九冰上走”,这个是北方人说的。我想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也都是从五湖四海来的,有没有人能说一说,在你们家乡有一些什么样的物候现象的说法。

       
观 众: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诗,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我们江南那一带,清明以后雨量就增多了。

       
观 众:我知道惊蜇这个节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春雷开始响了,万物开始生长,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时候冬眠的虫子开始活动了。还有小满这个节气,黄河流域的小麦开始灌浆了。

       
肖 薇:其实在自然界里,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它们的活动都有是规律可循的。今天在座的有学农科的大学生,我看过他们的教材,还真是有专门的篇章来介绍花信风的,其实说的就是一些花开的信息。花信风一共有24番,它不像二十四节气来的那么直白,非常的有趣,非常的浪漫。

       
花木管时令,岁岁换新容。我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曾用“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样的词句来描绘第一缕春风光临大地时的情景,其实不仅文人名士对春天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愫,普通百姓对春天的到来,有着更为独特的理解。清代康熙年间的典籍《广群芳谱》中有关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载,就是最为有力的左证,它将每年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二十四种植物的花开顺序,一一记载了下来。书中写到: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四候瑞香,五候兰花,一直到二十四候的栋花,依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花竞放、万芳迎春的景象。它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盼春、迎春、写春、话春的情愫。其实,大自然中不仅有百花报春,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山川各异,一年中每一时节都有花开叶落,新绿染枝的物候发生。春花秋月无尽期,年年东风不更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成因。

       
东方月:我们从画面上,能够感觉得到我国是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区,同一季节展现的景象也是绝不相同的,那么之所以今天我们还传唱着很多诗词歌赋,都是跟季节气候有关系,跟古代文人墨客的记载,还有他们的描述,是绝对分不开的。我身边坐的这位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刘铁梁刘教授。您研究了不少古诗词,像我们刚才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就是表现物候的一首最著名的诗词了。其他还有一些什么呢?

       
刘铁梁:是这样的,我先说明我是研究民俗的,不过对古诗词稍微了解一点,因为它确实又给我们传达了很多古代民俗的信息,在文人之前,倒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就很关心二十四节气,在越早的时候,人们对天文的关心决不亚于我们今天对天文的关心。《诗经》里边有大量的诗句,全是关于二十四节气天象变化的,所以明末清初的一个文人叫顾炎武,他就感叹到,他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像《诗经》里边的句子,他举例说:“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来的文人也经常关心四时美景的变化,陆游他注意到南方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很不同,他说:“蜀中常燠少雪霜,绿树青林不摇落。”北方的树叶到了秋天就会摇落,但是南方一冬都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再有,像宋代的范成大,他就注意到农民在阴雨连绵的芒种时节怎么样辛辛苦苦的耕作,他歌咏到:“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像这样的古代文人的诗句,我觉得都给我们留下了古代在四时人们出行、劳作和开展各种活动,还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的材料。所以,我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肖 薇: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即使是在同一个节气里,大家的生活真的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彩的民风。

       
寒食春过半,花浓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因气候、地理和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景象。我国的民俗文化,在整体保持中华特色的同时,各地各民族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有关的国际专家认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度,中国传统民俗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每一节气因地区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傣家新年的泼水,到黄河流域的清明禁火,从古代的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在我国总结民俗活动的谚语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像“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 谷雨花”等,都是非常恰当的总结。中国民俗文化,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祝愿我国的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东方月: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说各地的习俗是千差万别,但人们普遍重视的好像就那么几个节气,像立春、立夏、冬至、清明等。立春时,我记得古代的皇家有迎春大典。

       
刘铁梁:是,二十四节气里边有少数的成为了,我们全民族的节日,它被纳入到我们这个民族一年周而复始的节日系列当中,大家知道有许多的节日,不是按二十四节气来定节日日期的,二十四节气里边最有名的节日,我个人的看法,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清明,此外相对熟悉的还有立春、冬至这样的节令,我们会有一些民俗活动。立春的时候,古代官方带头的要举行一个祭春的典礼,它的主要的活动内容,我们百姓叫“鞭春牛”,早期的时候可能是用泥土做成一个牛的样子,也就是一个泥偶,然后用鞭子来抽打它,然后劝告全天下的百姓,都要注意时令开始春耕了。后来大概是在宋代的时候,这个春牛从文件上看它可能已经变成真牛了,但是鞭春牛的活动还是有。还有习俗叫做“剪春花”,贴在窗户上表示迎春,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夏至的时候,一般在民间比较注意特别是妇女开始互相馈赠一些小礼物,比方说扇子,还有香囊。民间有冬至大如年,或者“过小年”的说法,凡是在过年的时候做的事情,冬至都可以小型地做一下。在台湾人们会蒸九层高的年糕,用以来表示祭祖,不忘祖先,不忘故土。

       
东方月:民以食为天,所以在民间,有节气跟我们时刻相关的,也就常常体现在这种方面,所以老百姓也编了很多的民间谚语。我是不是先请现场的观众朋友给我们说几个民间的谚语。

       
观 众:“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还有“清明前后整秧田”。还有“春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

       
观 众:我们那里,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耕作有很多说法,比如说,立夏,就有个说法:“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就说立夏这天如果不下雨,这年的收成就没了。

       
东方月:我还知道一个谚语叫:“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就是如果过小寒时还不忙着往家里囤东西的话,大寒的时候过年就不好过了。这些听上去那么朴实,但其实个中都是道理。

       
肖薇:民谚听起来非常有趣,但是我仔细地琢磨了一下,民谚它说的都是节气和农事的关系,大多是这样来描述的。我去苏州出差的时候,在茶馆里面喝茶和别人聊天,我就欣赏到一首弹词,结果在场的人都拍案叫绝,为什么呢?因为这首弹词非常的绝,它把二十四节气和戏名给结合起来了,而且还揉进了很多物候现象,可以说是丝丝入扣浑然一体。在今天我们也把这个节气歌,用弹词表演的这首节气歌,也想让大家欣赏一下,但是不是弹词了,我们请到的是北京曲艺团的曲艺演员,他们是用北京琴书的形式创作的同一部作品,现在一起来欣赏一下。

       
这个段子可老,这个段子老到什么程度了,比我姥姥的姥姥岁数还大,这个段子好在哪儿呢?它把二十四个节气和我们古代的戏剧联合在一起了。大家也很辛苦了,我就卖卖力气给大家唱这段《二十四节气与戏剧》。

       
(唱:)表的是《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蜇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的本是《风筝误》,谷雨时在《西厢》好养蚕,《牡丹亭》立夏花零乱,《小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耕夏至田,《白罗衫》在小暑最得体,《望江亭》大暑时对风而眼,立秋后向日的葵花放,处暑时在《西楼》又听晚蝉,你看那《翡翠园》中白零露,秋分《折桂》月华天……立冬时畅饮在《麒麟阁》,《绣襦》时小雪正好咏诗篇,《幽阁》大雪红炉暖,冬至一到这《琵琶(记)》就懒得去弹,小寒高卧做个《邯郸梦》,一捧《雪飘空》又交大寒。

       
肖 薇: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谚语,“惊蜇不耙地就像蒸馍走了气”,我理解就是蒸馒头如果要是走了气,这馒头可能就是夹生的,如果是种地的话,估计粮食得减产。还有一句话叫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也就是说农事活动,真的是到了什么样的节气,应该干什么样的活,是刻不容缓的,怎么会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呢?

       
郑大玮:农业的确和节气密不可分,贻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轻则减产,重则甚至绝收,这是由于,我们中国季节特别的分明,所以我们中国古代人民,就非常重视要掌握农时。

       
肖 薇:您能不能举个例子呢?

       
郑大玮:比如刚才说的惊蜇,“惊蜇一犁土,春分地如筛”,为什么惊蜇一定要耙地呢?惊蜇土壤开始解冻,土壤中这点水分,如果这个时候不耙地,不保住墒,“春分地如筛”,水分一部分就下渗,一部分就蒸发。

       
肖 薇:非常宝贵。

       
郑大玮:世界上只有中国的阴阳历,就是既有阴历按月亮,来命名是几月几月,而且很容易判断是几日,同时又有二十四节气,两个结合起来,这样指导生产就非常科学、准确。

       
任振球:农历在天文学上,严格地讲是朔望月,也就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潮力的影响的周期变化,那么根据我们的研究,以月亮为主的引潮力共振,几乎是所有的特大自然灾害的促发条件,内部条件满足以后,某一种灾害,比如说生成暴雨的条件满足了,天气就要下暴雨,碰到月亮的引潮力共振一促发,它马上变成大暴雨,特大暴雨。而且和地震还有很大关系,所以说咱们中国的农历,非常完整,既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就是热力作用,又反映了月亮为主的那些天体,对地球的引潮力的作用,所以非常完整。这在国际上也是咱们国有的,别的国家没有。

       
肖 薇:刚才我们说了一句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在还有另外一句俗语,十里不同景,百里不同天。就拿立夏来举例,立夏的时候从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那个地区真正进入夏季了,但是同一个时期,东北和西北刚刚进入春天,所以我想 ,咱们国家的气候条件,是非常非常复杂的。

       
郑大玮:各地大不相同,比如霜降节,它是按照黄河流域来定的,所以是在10月23、24日,就从到华北北部,就说北京吧,北京真正下霜在这之前,通常是在10月中旬靠后一点,比霜降节早了,就拿北京来说,一过了八达岭,燕山以北更早。就说延庆,过了八达岭9月底就下霜了。再往北,到了东北的北部恐怕9月10日至9月中旬就下霜了。再到青藏高原,夏天7月份也可以下霜。所以《西游记》里通天河结冰的事情是有可能的,那边海拔很高。有一年特别冷,香港那边有一座山上下了雪,在香港那是个奇观,多少年没见过。

       
肖 薇:下了雪以后,御寒的衣服比较紧迫,大家所有人都到商店里去,说有没有冬天过冬的衣服,都穿上了。

       
郑大玮:是啊,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那边也有冻死的。

       
肖 薇:哎哟,就是没有充分的过冬的准备啊。

       
东方月:现在谈到我们国家气候的复杂性,赵教授 ,我想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性,显然各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了。

       
赵 明:对,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来看,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因为二十四节气它形成于黄河的中下游。其中在二十四节气里描述农时的一个重要的节气叫芒种,正是夏收小麦,正是要收获的时候,小麦有芒嘛,大秋作物开始播种的时候,这个时节是我们经常说的三夏大忙季节,夏收、夏种和夏管。集中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情况,其他地区不是这个情景。那为什么我们这二十四节气,最早是形成在黄河中下游这一带呢,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黄河中下游它是处在北纬30°到40°,在这个纬度上一年冬夏春秋比较明显。另一个和这个区域的地势也有关系,土壤也比较肥沃,所以说这个地方的农业在古代比较发达,除了它的自然条件以外,我想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从二十四节气最初的形成到汉代的完善,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黄河是母亲河,它是我国许多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包括二十四节气,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在黄河中下游的形成,它有它的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先决条件,这里是一个摇篮啊,虽然说最早从黄河流域发祥的,但是现在它也是灵活地运用在全国,各个地方的农业生产上了,经过长期的过程,各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最明显的有一个例子,就是用小麦播种来证明,如果小麦播种在北京地区它是这样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最当时;如果到郑州以后它又变了,从北到南每增加五个纬度,朝后推一个节气,也就是500公里变一个节气,500公里变一个节气,所以说,我国劳动人民在总结二十四节气灵活指导农业上,确实有一套丰富的经验。

       
东方月:我是觉得听到现在,这二十四节气越为越立体了,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都能够去解释,并且灵活地运用它。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的经验十分丰富,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表明了,我国农耕文明的繁荣,在我国著名的农书《齐民要术》中有大量靠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实例,不仅如此,书中还记载了我国种植谷物、水稻、小豆、麻、棉等作物的准确农时。此外,二十四节气不但广泛地应用在耕作栽培上,在农事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的农民最讲究授时,除《齐民要术》的记载外,古代很多农书中,都用专篇讨论授时,研究如何用节气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基本上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并且是极为精炼的概括。同时,二十四节气又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推广。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词句,它说明农业生产,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贡献。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表明了我国人民对二十四节气这一天文气象历法的依赖关系。

       
肖 薇: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像发祥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其实也是闻名于世的。一些西方人特别佩服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么说呢?多了不说,就拿种稻子来说,就比西方要早很多很多,是不是?任教授。

       
任振球:是的,一般都说咱们是五千年的文化,农耕文明,但是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一些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农耕文明可能要更早,而且早得多。一个原因,刚才你说的人工栽培稻,根据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个王教授,还有其他一些同志的研究,现在已经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就是河南的舞阳贾湖,还一个是湖南的洞庭湖西面,澧县的一个地方叫彭山头,在这两个地方发现在9000年前就已经有人工栽培稻,是世界上最早的。这一下比原记载提前了好多,还有一个咱们最早的文字,一般都认为是殷墟甲骨文,也就是3300年的历史,比两河流域的文字,还有埃及文字晚了2000年左右,但是最近考古发现,也就是在这些地方,发现在一个古器上刻一个字,比如在一把刀上或一把剑上刻一个字 ,在一个器件上刻一个字,只有一个字,根据一些科学家研究认为是一种八卦文字。大概有100多个字,大概有60个左右是认识的,认识的几个字,一字代表好多意思,这个字代表一把剑,到另外一个地方可能代表另外一个器件。是八卦文字,认为是一种八卦文字。如果是进一步地研究证明这一点,的确是个八卦文字,那咱们的文字要提早到8500年。

       
东方月: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之外,我想跟我们这些普通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我们直接能感觉到知冷知暖,从气候的变化感觉到我们生活的一些变化。

       
观 众:夏天最热的几天,为什么叫三伏天呢?而且冬天最冷的那几天,又为什么叫做三九天呢?

       
东方月:对,我光会说,我也说不明白为什么,一会请专家给我们解释。

       
观 众:我有个问题要问嘉宾,就是按节气讲吧,应该是大寒比小寒要冷,可实质上是小寒比大寒冷,这是为什么呢?

       
任振球: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一个补充,用来表明一年里头,最冷的那几天和最热的那几天大概是什么时候。三伏天的“伏”是这样的,根据夏至以后计算,第三个庚日就作为头伏,或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用干支计日,咱们从殷墟甲骨文就开始了,一直延续下来,就是一天一天按60天来轮回,一直延续到现在。三九天呢是从冬至计算,每九天作为一个“九”。

       
肖 薇:那为什么是小寒倒比大寒冷呢?

       
任振球:一般太阳在最北,刚才说的是夏至这一天,应该这天地球按受太阳热力最大,但真正最热的又热在三伏,在它后面了。为什么?这是在气象上说的,温度有个累计效应,一直在增长,太阳到了最北的夏至,是地球接受热量最多的,虽然以后逐步少了,但是仍然还在增长,有个累计效应,所以真正最热的天气,或者最冷的天气,往往要拖后一段时间。

       
肖 薇:那也就是说,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取决于太阳照在地球上的位置和时间长短来决定的。

       
东方月:看来我们的观众朋友,提出的问题还是蛮专业的,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做“疾病跟着节气走”,这个呢我们就更有体会,另外有什么疑难杂症,我们也不妨在这提出来,今天我们请到的还有中医专家。

       
观 众:随着季节的变化,可能会有一些疾病不期而至,但是我们可能感觉到气温的变化,但是我们还不是特别清楚,有哪些疾病能够随着天气的变化到来。

       
观 众:天气变冷了,我周围的一些亲友开始有的血压不稳了忽高忽低的,还有的心血管也开始犯病了,心脏不舒服什么的,在这儿也想向专家请教一下。

       
东方月:我们今天的这位医学专家,您任务非常的重。好 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周超凡,周教授。

       
周超凡: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疾病,在我印象里边,春季对小孩影响大,冬季对老年人影响大,夏天最容易中暑,小孩最容易得暑热症,秋天对小孩影响最大的,是秋季腹泻,这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是一个轮状病毒。冬天最容易引起老年性疾病。

       
东方月:听上去让人觉得挺可怕的,但是您刚才讲的有一点,给我们树立了很大的信心,这也是让我们觉得,祖国的中医医学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宝贵财产的缘由,就是咱们中医讲究养生之道,像秋天吃梨,夏天吃点绿豆汤,一年四季我们有一种食补食疗的方法。

       
周超凡:都有东西吃。我们还能巧妙地运用不同季节的蔬菜为自己服务,比方说荔枝、桂圆,这是夏天秋天有的,但是秋天吃荔枝吃桂圆,吃多了怎么样,流鼻血了。拿到三九天来吃,那不是正好提升一下我们的阳气吗。

       
东方月:人们也应该好好地去利用和享受它,来顺应自己的一种生理习性。我们鼓掌,谢谢周教授。

       
肖 薇:听周教授讲我都有点入迷了,我观察了一下现场的观众,也是认真地在听,尤其是周教授说到冬至老年人容易患病的时候,场上尤其的安静。以前有这么一句谚语叫做“白露,白露,四肢不露。”也就是说到了白露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穿少了,可是现在的女孩子,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裙子,我们再来看一看大环境,现在全球气温都有升高的迹象。去年冬天在北京的郊区,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在一户农家里边,竟然就发现了一只棕点的蝴蝶在飞,而且这只蝴蝶在这家,生活了差不多有三四天,以前我们都说是春分蝴蝶梦花间,冬天还能看到蝴蝶,有很多反季节的现象经常出现。现在我就想问农业专家郑教授,我们以前都是靠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的,那现在气候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是不是还能够持续下去,靠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郑大玮:是的,当代高新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全球气候也在变化,所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遗产,我们要结合当代的新情况来灵活应用,不能简单地照搬,我们未来的农业叫做精确农业,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数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那就要求我们更加充分地利用热量资源水利资源,要充分利用还要提复种指数,那就得准确地掌握农时。

       
肖 薇: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这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可以一代一代传播下去了,不过可能将来会有补充篇,比方说二十四节气之二,之三,之四,以后对农业的指导可能会更细更准确了。我记得上个世纪末的时候。西方有一些科学家预言,说到了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的研究中心可能就会慢慢地移到中国来,说为什么呢?说因为西方尽管有很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有缺陷,缺乏的是我们中国人那种看问题的整体观,较为先进的方法论。他们还举了一个例子,像中国普遍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任教授,您怎么看这件事?

       
任教授:是这样,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些西方的科学家讨论,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科学中心,将会在哪儿,在哪个国家。因为世界的科学中心是转移的,它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国家的,他们提出来一种看法,认为有可能转移到中国,它的主要理由是中国人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随机性,很自然而然形成了包括天文气候的变化是相联系的,天人是统一的这种观点。咱们过去很早的古书也讲,叫做“上看天文,下看地理,故知幽明也”,就是很奥妙的东西可以知道,从整体上来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包括现在中央抓经济,抓宏观调控,也从整体上来分析问题,来抓。但是整体观方法论不排斥单学科的还有精确的研究,这两个是统一的。

       
肖薇:中西合璧。

       
任振球:对,所以现在国际上包括咱们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过去工业革命以来分门别类的专门化研究,这种综合研究特别是整体研究,整体研究比综合研究层次还要高,现在应该大力提倡。

       
肖 薇:看来由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二十四节气这一科学的天文气象历法,它不仅在我国农业发展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方月:没错,我觉得非常自豪的,它是我们东方人智慧的结晶,也代表了我们独有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体现了它的魅力,无论将来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想我们都会在东方式的智慧下一直生活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