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什么?
①
中国传统价值观即:人人必须要“克己服礼”。
“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在中国,人们常习惯于“礼”、“法”并称, 主张“隆礼尊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法律,从来就有着浓重的伦理色彩。
违背礼义道德也就是触犯了法律。
《新唐书·刑法志》载:“令者,尊卑 贵贱之等级,国家之制度也。
”这就使得伦理道德从内在取向变成了外在的规范,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根源
中国传统价值观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念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
此种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惰性。
它所寻觅的是一 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使之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契合。
也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连 接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
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为绝对的价值尺度,即主体对客体(包括人事、社会生活、自然万物等进入人的认识领域的一切对象) 的评价都是以道德原则为准绳。
符合伦理道德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被认为是无价值的。
②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这就是:
1、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
2、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
3、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四、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最传统的待人接物,餐桌礼仪,社交礼仪。对父母,对尊长,对兄弟,对上司,对属下的礼仪制度。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扶老人过马路是一种时尚,那现在老人碰瓷就是社会风气的倒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遗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封闭的体系。尽管在中国古代限制对外交流的条件下,但它还是以开放的态度实现了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融合。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4、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人们普遍认同、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广泛渗入到民族血脉、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历来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
③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国传统价值观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念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
此种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使之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相契合。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大来源之一,一定意义上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两者状态不同,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活态的,活态文化具有更大的现实影响力,并且我们的传统文化经过割命的摧毁性否定,改革以来西风东渐式的取代性否定,事实上已经被中断了一大部分,传统文化已处于弱势文化地位,核心价值观经过逐步培育,将会居于核心的主流文化地位。
两者之间既有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关系,也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
也不是传统文化中的所有都会不加选择纳入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只有它的优秀部分才可能进入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又有继承、发展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主要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知行合一观。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4、爱国主义精神。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等。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道德至上,以伦理为中心,重群体轻个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道轻术,以宗法为主导,重义轻利,家国一体。其中,道德至上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最根本的特征。
扩展资料: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小讲:尊老爱幼,光宗耀祖
从大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现在讲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家庭价值观名词解释:
家庭价值观是指家庭判断是非的技术以及对某件事情的价值所持的态度,它规范了各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也深深影响着家庭成员对外界干预的感受和反应性的行为。
价值观的形成极深地受到传统、宗教、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是极不容易改变的。家庭的疾病观、健康观更是直接关系到成员的就属行为、遵医性、实行预防措施、改正不良行为等方面,因而对维护家庭健康至关重要。
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位名人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对勤劳美德的培养,并将之看成是修身、齐家和治国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勤劳美德,创造美好生活。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史前时代就有诸多歌颂勤劳的神话,因勤劳能干而被尧封赏土地的后稷、因争取更多劳动时间而追逐太阳的夸父、因解救人类于漫长黑夜而辛勤钻木取火的燧人等,无一不在勉励人们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勤劳是古代人民创造生活和文明的基本力量和重要内核。
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用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灿烂文化,在劳动中培养了互助和团结精神。
劳动人民在勤劳创造生活的同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在建筑、科技、手工业、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
万里长城、天文仪、龙门石窟、都江堰、大运河以及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
勤劳是新时代接续奋斗的重要品格和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有人将中国的发展奇迹称之为“勤劳革命”,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
正因为如此,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
做人要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
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
④
不劳动不得食。劳动最光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