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观的内容,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哪里?
①
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三,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五,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需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
②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糟粕精华同时存在,我们现在需要弘扬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进取向上,诚信为人,谦和礼让,知耻清廉等,都是我们应该发扬的优秀品质,弘扬优秀品质,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家庭更加和谐美好,政治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当然,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一股脑的什么都学,比如,藐视法律,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不值得提倡。而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爱国之情,乐于助人的仁善之心,文明积极的礼让文化,都值得发扬。
③
1、在各异质文明空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个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被统治阶级强调,同时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因此我认为,要在大学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是有优势的,而现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导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教育。
2,我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并且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寻找到本位。
此外,面对现今如此纷杂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同时也给国内外企图破坏我国发展进程的势力有可乘之机,而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时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
3,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们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汉字,各类节日,民族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
1,保证民族的纯洁性和延续性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呢传承几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民族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和民族认同感而民族文化衍生成了传统文化
2,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比如韩国为什么热衷于申遗呢原因就是他们千年来受中国文化圈的影响自身的文化印记很少不自信没有自身文化自信,而我们有千年的根基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
3,抵御外族文化的入侵,前几年中华民族文化受到很多委屈冲击,比如我国的集体精神英雄一起当,壮士一起做体现了我们一起担当共进退的精神,而欧美国家属于个人主义,一人独挑大梁如超人,蝙蝠侠。还有韩国演艺圈对我国青少年三观的影响因此我国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
所以我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可行的
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语文化、汉字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中医文化、节气文化、宗祠文化、兵法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
在当代中国几乎无处不在,而这所有的一切也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文化符号。
汉民族对传统文化岂止是“弘扬”,已经融入血液中、渗入骨髓里。
如果所谓“弘扬传统文化”系尊孔复古,传承发扬延续几千年的皇权专制政体的御用文化、精神支柱——儒学,那么,对于文化底蕴厚重的汉民族来说,无疑是悲哀。
在所谓博大精深的儒学中,没有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科学的生存空间。自汉帝国始至19世纪60年初的所有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帝国中,从私塾到官学,所授所学,皆为儒学。从未为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开科授课。所有这一切正是为什么改变人类命运,推动人类历史进程飞跃发展的近代工业文明发端于西方,而不是东方的根本原因。
儒学饱受历史诟病的就是所谓教化作用。在儒学的教化之下,中国人对皇帝、儒学、权力、英雄等等的顶礼膜拜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唾面自干,逆来顺受,好死不如赖活着竟然成为汉民族中多数人的生存之道,但凡有一丝希望,没有人会为了做人的尊严而奋起抗争。而这正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梦寐以求的。
科学是文化的基础。历史说,儒学与人类的工业文明格格不入,遑论当代知识文明。
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琴棋书画,文学作品,从古至今都有新的内涵浸润其中。中国的文化流传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无法超越的。
⑦
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面对西方敌对国家的文化入侵,有积极的作用!
⑧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我们传统文化没毛病,比起西方的更具包容性。弘扬传统文化复合各个阶层的利益,有助于社会向前发展
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是先辈用心血谱写的真谛。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净化人类心灵,与时俱进,引领在伟大祖国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⑩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名族文化,那又有谁去爱惜呢?传统文化流传千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当然有义务和责任去继承下去。
答案如下:
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为这样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于现实的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很有积极意义。所以就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
有一个特点是主体差异性,意思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知识构成,方法习惯,立场等都会有不同。
比如下雨,对一个学生来讲不能出去玩篮球了,对农民来说庄稼正干旱着,下雨太及时了,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在社会实践和价值概念的基础上,主体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继而,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实践中进一步集中、抽象、升华,就会形成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并外在表现为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这就是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价值观不同引起人们对同一个事物做出不同的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一件事情会有千差万别的看法,对于一个人也会有多种多样的评价。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质上,这种外在的认知差异正是源自人们个体价值观的不同。
其次,价值观不同导致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指向不同。
从认识活动看,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条件下去认识周围众多事物,而总是把自己的认识活动局限在某些甚至某一事物上,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有指向性的。
指向什么?这是一个选择过程,按什么标准来选择,只有某一事物对人有积极意义,即有价值时人们才去认识它,对什么事物的认识有价值,人们才会去认识这些事物,这就是价值观在认识事物中的导向作用。
从改造活动看,改造哪些事物与不改造哪些事物,要看这一改造活动对人是否有积极作用,是否有价值;有价值,就去做,否则就不做。
价值观是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同,人们对某一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做出的回答就不同。
再次,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如果说价值观第一个导向作用针对的是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改造,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那么,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即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则是价值观的第二个导向作用所在。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意味着他认为选择这样的道路是“值得”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价值观决定了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个人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导向作用。
由此可见,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对人有正面积极的影响,消极狭隘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则容易把人引向歧途。
(三)价值观的特性
1.价值观具有时代性
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属于一定时代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它回应着特殊的时代性问题,表现着一定时代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体现为时代要求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表征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价值观。
“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 抽象的、超历史的、一成不变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
2.价值观具有民族性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并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升华,使之成为该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的民族性表现着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
恩格斯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
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
3.价值观具有阶级性
阶级社会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念,因而价值观总是带有阶级的特性。
不同阶级由其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所决定,有着不同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
作为阶级的价值观,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或者代表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和被统治阶级的未来利益。
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都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价值观的特征包括阶级性、自主选择性、稳定性、社会历史性。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研究价值观是了解人的心理规律和机制的前提。
主观性指用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即所说的区分得与失、荣与辱、成与败、福与祸、善与恶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与评价的,这些标准均可以称为价值观。对于客观存在的客体,个人都是依据主体自身的需要对客体的意义进行评价。
价值观是在个体出生后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拓展而逐渐萌发和形成的。
儿童期的“价值观”是通过对父母和亲人言行的模仿而形成的。
他们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感性形式,是对成人价值观的照抄照搬。
因此,儿童期还未真正形成价值观,其“价值观”只能称为价值感。
青年期,随着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个体开始有意识的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
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变,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现,如兴趣、愿望、目标、理想、信念和行为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https://img.shicehao.com/2022/07/logo/8f53d256229a089d3d11fcb52eae06a2.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