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海报下载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回复: 0

中国十大书法家姓名故事及画家斋名拾趣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32
发表于 2023-12-12 09: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中国十大书法家姓名故事及画家斋名拾趣

                  
本文 点上方 蓝色字体一键关注 书画 | 篆刻 | 鉴藏 | 国学 | 人文 | 历史 | 生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从岩石刻画符,陶器刻画符,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书法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据史书记载,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划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秦汉以前的书法真迹,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两汉书法是书法艺术的繁荣期,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汉章帝草书《千字文》。汉章帝刘炟擅长草书,创造了“章草”,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草书《辰宿帖》中的《千字文》,是现今存世最早的帝王书法,也是书写《千字文》最早的书法作品。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曹操是三国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曹操也是一代书法家,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笔墨雄浑,雄逸绝论。”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晋时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晋武帝司马炎擅长书法,北宋米芾对他书法的评价是:“武帝书其气象有若太古之人,自然淳野之质。”可见其水平之高。这件作品点画之间的连与断及结字的动与静都变化多端,使人应接不暇。通篇气势非凡,一泻千里而不可谒。梁武帝萧衍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等书法理论著作。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将自己的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能学其形势,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唐玄宗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宋太祖征服南唐后感叹:“李煜若以作诗词工夫治国家,岂为吾所俘也!”《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唐.欧阳旬《用笔论》: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宋太宗赵光义好读书,“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他亦工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太宗亲自题写的。宋真宗赵恒,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的作者。宋真宗楷书的清新、俊逸、自然。运笔平正,点画厚重,遒劲而不失清秀。用笔劲挺无狂野态,很富书卷气,形意兼得,儒风雅韵,尽脱凡俗。他的楷书结构紧凑,端庄谨严,有一派雍容的皇家气象。宋徽宗赵佶瘦金体《楷书千字文》,现藏上海博物馆。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他在政治上无能,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他自创的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太祖朱元璋《大军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亦能书法,尤以行体、草书见长,还能榜书。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评价:“(明)太祖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妙入神品。”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与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带动了书法艺术繁荣。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明代的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说:“能随形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每字各异其体。”清朝中期,恰逢考古学兴起,大量碑刻出土,碑学始兴,一改宋代以来的帖学之风,这其中有帖学的集大成者刘墉、张照,与赵董齐名。有碑学代表郑板桥、金农,还有隶书大家邓如石、伊秉绶、陈鸿寿。此时,碑学与帖学皆有成就。清末涌现出大量碑学大家,名家辈出,书法由此复兴。有清代书法第一人——何绍基,还有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值,他们都是极负盛名的碑学大家。清代皇帝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最好,他们酷爱书法,其个人的喜爱与推崇对清代书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前的书法史上所未见。康熙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用笔结字肥厚丰满,时出苏轼笔意,其字雍容中正,极具帝王之气象。


书法一直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与中国汉字和书家密不可分。汉字形体独立。汉字是由三百多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结构、全包结构、品字或倒品字等多种组合形式。“水”这个字,在古文字中,就是水纹流动的样子,一目了然。可是,我们看到“water”,就只能一片茫然,这个单词和水的样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再比如“山”这个字,就是山峦起伏、山峰耸立的样子。这有利使字的大小、长短发生变化,使书法作品产生有疏有密,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美。汉字基本是“方”的,字的宽度大体相等,这样既便于横式排列,也便于纵式排列。纵式排列从上至下书写,有利书法的气韵贯通。汉字有真草隶篆,每种书体都还可以细分成若干种,这为书家选择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方便的条件。表现庄重可以选择楷书,表现古朴可以选择篆书;表现厚重可以选择隶书;表现活泼可以选择行书;表现奔放可以选择草书。尤其是草书最有利抒发书者的情感。另外草字的结构独特,很多楷书难以写好的字,草书往往将其变成好写好看的字,如草书把“城”字向右的戈钩变成向左钩。草书口诀“玉出头为武”。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毛笔还有个别名,叫“毛锥子”,这个说法很形象。可是,英美人常常把毛笔翻译成“brush”,也就是“刷子”。这一方面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毛笔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实在缺乏一个对应毛笔的单词。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两种工具、两种文化的差异。而围绕毛笔这种独特的工具,出现了“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种种说法,在西方文字的书写中,这些几乎是没有的。从主观的角度讲,中国书法是抒情的。每件作品无不传达着书法家微妙的情感。唐代散文家韩愈评“草圣”张旭,说他“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就是说,无论是喜是悲、是怨是恨,张旭都会淋漓尽致地渲泻在书法当中。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评“书圣”王羲之,说他“写《乐毅》则情多怫郁……《黄庭经》则怡怿虚无……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就是说,王羲之写《乐毅帖》时,心情是抑郁的,写讲养生大道的道教经典《黄庭经》时,心情是怡然自得、欢喜放松的,而写《兰亭序》时,则有点灵魂出窍、精神超拔的意思;由于象形是汉字的基因,因此,书法不仅牵连着书写者的情感世界,也同样牵连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世界,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


一、书画家斋名拾趣


从古到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田园。书斋名不仅是一个书房的名称而已,它更是主人的人生信仰之所在,往往颇富诗意,而且寓意深刻,妙趣横生!古时候,文人墨客为了寄托怀抱,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斋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斋名。斋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历史悠久、品位高雅、博大精深,可称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雅嗜。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诚如文博专家史树青所说:“斋号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历史悠久,品位高雅,寓意精深,可称是历代文人的一种雅嗜”。此外,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名流在钻研学问、攀登事业高峰之余,还喜欢集藏以怡情悦目,调剂精神。兴之所至,往往以所藏之物来命名居室、书斋,说来颇有情趣。


书画同源,中国古代书写绘画全用毛笔,写出来、画出来即是书法和绘画艺术。读书、藏书、书画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所以,书斋是以个人名义所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斋名有别于帝王宫殿的名称,但为斋取名却可能源于皇室之习,因最早的斋名是魏刘腾的凉风堂。先有书,然后才有书斋;先有书斋,然后才有书斋名。最早见于记载的,大约是曹操之子曹衮的“遂志堂”。而此前,秦、汉两朝的宫殿己有名称了。汉代司马迁身受宫刑的奇耻大辱,满怀孤愤,足不出户,在家中读书、整理资料,“究天人之变”,终于写出了鸿篇巨制的《史记》。实际上,司马迁的“工作室”,就是一个独特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书斋”,这可以说是中国书斋正式形成的标志。书斋印起源于从作为信证的官印和私印之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的藏书印,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写的“贞观”二字的连珠印,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字连珠印(以上两方是年号印代藏书印)、唐代李泌“端居室”印,南唐后主李煜“建业文房”印、宋太祖赵匡胤“秘阁图书”等印,均颇有名,而其中李泌的“端居室”印、南唐李煜的“建业文房”印,已经从单纯的藏书印发展为书斋印了。在赵宋时,国学的每一斋室都以二字为名,而且书名者都是当时高手,但这些名均为哲言训语,目的是警示学子(见吴自牧《梦粱录》)。而文人的斋名,却是性情显示,其用心不在实用,而在昭明一己性情。书斋发展到明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强盛发达的时期,文化艺术,特别是市民文化较为发达,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诞生并迅速取得重大成就,同时话本、拟话本兴盛,书法、绘画进一步发展,与之相伴的书斋也大为发展,其地位和格局最终定型。这一时期文人书斋印更加盛行。


自古至今,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常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或示节操,或示情趣,或示爱好,以自策自励。崇古抒怀,或托物言志,或纪事铭心,或张扬个性,展示了藏书家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灿烂多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惜书,爱书,崇书,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可贵精神。中国文人著述之余往往有一雅趣,即为自己的书斋寓所起一个或数个室名,自得其乐。书斋的命名,大都比较讲究,或以明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如蒲松龄的书房叫"聊斋",即闲谈的地方,它暗示了小说题材的来源。作者一生坎坷,屡试不第,憎恶科举,晚年以"闲谈"排遣寂寞之苦,聊以读书写书自娱。古人发生在室名的逸闻趣事、情感传奇以及主人特立独行的志行、跌宕坎坷的经历,无疑将成为吸引后人眼球的佳话。品鉴精英贤人的室名,眼前不由浮现他们拥坐书城、黄卷青灯、挥毫疾书的身影。


书斋题名瑰丽多姿,常取室、庵、亭、轩、堂、馆、斋、园、阁、楼、庐、庄、村、洞、龛、屋、窗、舫、栖、处、院、巢、居、舍、圃、廊、宦、苑、台、簃、小筑、山房、书屋、草堂、书舍、精舍、村舍、山庄等尾字命名,以此表达主人的志向、情趣、品格。斋号取义广泛,大致有所居之室,所寓之志,所藏之书(画),所敬之人,所宝之物,所爱之词。寓意亦丰富,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词隽意蕴,情溢于墨,理见其辞,耐人寻味。书斋名可以寓之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人卫泾因取此句之意,名其室曰“后乐堂”,寄托忧国忧民之心。明人戴金以力行、责己、克终为三件难事,因名其室曰“三难轩”,寄托征服三难之心。明人吴钟峦对子孙提出十大愿望,因名其室曰“十愿斋”,寄托遗愿。书斋名可以寓之地。自古以来,许多学者名流在钻研学问、攀登事业高峰之余,还喜欢集藏以怡情悦目,调剂精神。兴之所至,往往以所藏之物来命名居室、书斋,说来颇有情趣。明代末年书画家、出版家胡正言因于斋前植竹十余竿,因名其室曰“十竹斋”。明朝著名出版家、藏书家安国,其于居室后冈植丛桂二里余,因名其室曰“桂坡馆”。书斋名可以知其时。如唐代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在浙江乌程西南杼山造亭,其建筑时间是癸丑年(大历八年)癸卯月(十月)癸亥日(二十一日),因命之曰“三癸亭”。书斋名可以知其书。以藏书目的命名者如清章钰“四当斋”表示嗜书如命,为读而藏。“四当”兼取宋尤袤和明胡应麟之语。尤袤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尤袤》)胡应麟说:“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可以当夷施。”如藏书家傅惜华先生收藏有四方乾隆御题古砚的阎家宪先生的“四御砚斋”,以收藏筷子闻名的藏家蓝翔先生的“筷乐斋”,专门收藏古玉件的梨园名宿玉瑶卿先生的“古瑁轩”,百龄画师朱屺瞻先生的“三墨室”,收藏杂项的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室”,专集紫砂壶的许四海先生的“壶天阁”等,都有美妙的故事隐于其中。书斋名可以知其敬。宋代文学家虞俦钦佩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因名其室曰“尊白堂”;明代文学家袁宗道极为推崇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轼,因名其室曰“白苏斋”;明代诗人黄淳耀羡慕晋代陶渊明,因名室曰“陶庵”;宋代著名学者杨时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一日见(程)颐,颐偶瞑坐,(杨)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杨时传》)。“程门立雪”的故事即源于此。清人程大年一意尊师,遂名其室“立雪斋”。


古代皇帝的书房{斋}叫什么名字?一般都叫御书房,只不过,各个朝代的皇帝都会为自己的书房起个名字。比如:西汉:天禄阁、石渠阁唐朝:甘露殿(内宫读书之处)。清乾隆帝给自己书斋取名三希堂。乾隆帝的书房只有区区4.8平米,但是这间小小的书房里三位大家的稀世之作。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寓意“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诚斋。诗宗杨万里御书楼“诚斋”二大字为宋光宗题写,因是皇帝墨迹,故取名御书楼。历代前来拜谒的官员,必须“文官落轿,武官下马”。


书斋名号逐渐成为一个人的文字符号、精神符号,甚至是人格符号。读书人雅趣,书斋名号大都有渊源、有故事、有蕴含、有文化、当然马虎不得,随意不得,书斋名号藏着大乾坤,也可见书斋主人的情志、趣味、境界等等。书斋之名从发端到流行,有一个发展过程。汉司马迁虽有宏文巨著《史记》传世,但未闻其有书斋之名。唐刘禹锡《陋室铭》把书斋生活写得绘声绘色,堪称千古绝唱,但文章意在说明其志趣高雅--"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而已,"陋室"不能视为书斋名。据《晋书》记载:“初,桓玄于南州起斋,悉画盘龙于其上,号为盘龙斋。”这是古代可考的较早书斋名之一。史传司马光有斋名"读书堂",虽质朴但过于平白。以后有洪迈的"容斋"、陆游的"老学庵"问世。在元代,为书斋命名的做法已经影响到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人士。这在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有大量记载。唐代,室名可考者,如颜真卿“三癸亭”、司空图“休休亭”、刘禹锡“陋室”、白居易“池北书库”等。宋代时期,室名渐多,那时,许多藏书家都有自己的室名,如尤袤“遂初堂”、陈振孙“直斋”、陆游“书巢”等。至明朝,斋名盛行,文人学士差不多都有自己的雅名书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袁宗道的"白苏斋",唐伯虎的"梦墨堂",张溥的"七录斋"。


陋室: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du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下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草堂:唐代杜甫在四川成都筑了一座他很满意的住宅,这位大诗人并没有替书斋取什么特别有诗意的名字,只是简单地称之“草堂”。唐代白居易在庐山筑的屋室,也叫“草堂”。


宋代名相李纲常以桂花品格自勉,亲植桂花以明“蟾宫折桂”之志,他的书斋命名“桂斋”。


七焚斋:又名“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


瓶水斋:清朝诗人舒位一生涉猎极广,知识渊博,文思敏捷,写诗挥洒自如。他把自己的创作成果比作从汪洋大海中汲取出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惜字斋。清代史学家黄宗羲一生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作文惜字如金,力求简洁,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


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老学”一词,典出《说苑》。晋平公问师旷,自己都70岁了,现在学习会不会太晚了。师旷勉励他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少年时喜欢学习,如同初升的太阳,光鲜、明亮;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炽热似火;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用蜡烛照明,在黑暗中闪光。有烛光照明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陆游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老学庵”,就是表明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雄心壮志。诗人在老学庵中度过了近20年,常常挑灯夜读,写下了许多首诗和一部读书笔记《老学庵笔记》,老学庵名副其实。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苦斋 :明朝文学家章溢隐居在龙泉县一间陋室里进行学习和创作,他以苦为乐,发奋用功,写出不少著名的诗文。


十驾斋。钱大昕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十驾斋”,是取读书做学问须锲而不舍之意。“十驾”一词,典出《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馬拉车,一天叫作一驾,十驾就是十天的路程。良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十天也能跑千里。这是说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早年就以诗赋闻名江南,与纪晓岚并称“南钱北纪”,他在十驾斋勤勉治学,笔耕不辍,著成《十驾斋养新录》,后世将此书与顾炎武的《日知录》并称。他自己则被公推为“一代儒宗”。


聊斋,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菉竹堂。这是明代学者叶盛的书斋名。“菉竹”一词,典出《诗经·卫风·淇澳》:“瞻彼淇澳,莱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菉通绿,菉竹就是绿竹。诗句的意思是君子修身治学要像治骨角玉石一样,切磋琢磨,使学问精湛、品德良善。


绿林书屋,鲁迅在上海的书斋名是“绿林书屋”。鲁迅在黑暗的时代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一些反动文人却诬蔑他是“学匪”。他就把书屋取名“绿林”,以示嘲讽。


积微居。杨树达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积微居”,就是勉励自己做学问、搞研究要注重积累,积微至著,集腋成裘。“积微”一词,典出《荀子·大略》:“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尽力收罗微小就能变得巨大,不断积累隐微就能变得显著。这是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晚年研究甲骨文、金文,就是从一张一张的学术资料卡片的“微小”积累起步的。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工作,上午10点休息,下午继续工作,著有《积微居文录》《积微居金文说》《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等著作。


百梅书屋,国画大师齐白石35岁时,在故乡湘潭盖了一幢房屋,周围有许多梅花树,他对之非常喜欢,于是取名为“百梅书屋”。


梦溪园 --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


北望斋 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 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


四步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 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


马虎居 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坚白精舍。被誉为“东方诗哲”的方东美先生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坚白精舍”,正是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爱国情怀。“坚白”一词,典出《论语·阳货》:“不日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坚硬的东西,怎么磨也磨不坏;洁白的东西,怎么染也染不黑。比喻一个人意志坚定,经得住残酷环境的考验。方东美全面抗战爆发后,方东美携家眷随国立中央大学迁到重庆沙坪坝,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坚白精舍”,以示国难当头不改初衷,誓与国家民族共存亡。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方东美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至1948年。


泥土巢 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


静虚村 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项脊轩。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书斋项脊轩,有两重意思。其一:颈之背为项,不大,与脊同在不为人所注意的身体的背面;轩小而北向,居于屋的背面,故以“项脊”为喻。其二:作者的远祖(归道隆)宋朝时住在太仓县的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题名为“项脊轩”,表示不忘所宗。


饮冰室“饮冰室”,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一句。意喻自己忧国忧民之“热”,饮冰方能“消暑”。梁启超临危受命,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内心焦灼可想而知。在这间书斋里,他完成了《饮冰室合集》。


绿林书屋。“绿林书屋”,是鲁迅书斋名,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被一些反动文人诬为“学匪”。鲁迅先生针锋相对,遂把自己的书屋“俟堂”更名为“绿林书屋”。“绿林”意即强盗,“绿林书屋”意即“学匪、强盗寓所”。这间书屋,体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抱残守缺斋。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取室名“抱残守缺斋”,并非给自己脸上抹黑,而是因为他生平“嗜古成痴”,人称“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惟古器物是求”。他集藏“上自殷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壁,广及罂登”。这些千年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刘视若珍宝,因此,他的书斋名表达了甘心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为伴的志向。


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清代文人李盛铎爱收集古墨,他的书斋里珍藏文物历朝尽有,各种各样齐全,因此他自署室名曰“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其室名之长,堪称历代之最。


知不足斋。清“长塘鲍氏”有鲍思诩者,喜欢藏书。鲍思诩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藏书室为“知不足斋”。学无止境,知不足更要多多努力。鲍思诩有子鲍廷博,深受父亲影响,博学好古,不求仕途,但喜藏书。八十多岁了还在杭嘉湖一带转悠,收罗珍本善本孤本,时时手抄。作为藏书家、目录学家、刻书家,鲍廷博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精细,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鲍家居私家进书之首。乾隆四十年,《四库全书》修成,归还鲍家原书,乾隆帝在他家《唐阙史》和《宋仁宗武经总要》二书上题诗,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可见皇帝对“知不足”的欣赏。


百梅书屋。书法家陈叔通得到父亲所藏唐伯虎一幅墨梅,引为奇迹。为纪念他父亲的嗜梅之癖,以这幅唐画为基础,千方百计搜求,共购得历代名家画梅一百幅,最后又得到高澹游的《百梅书屋图》,珍爱非常,故取斋名“百梅书屋”。


平复堂。书法家张伯驹购得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手书的《平复堂》,当他知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书法真迹,高兴万分,遂自题斋名曰“平复堂”。


梅花诗屋。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30年代得到“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画家金农所绘《扫饭僧》真迹一帧,随后又得金农所书“梅花诗屋”斋额,均视为珍宝,并将此一书一画悬挂斋壁,朝夕临摹。后干脆将自己的书屋命名“梅花诗屋”。


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名画《富春山居图卷》(又称《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鸳鸯七志斋。书法巨匠于右任喜欢收藏墓志,他先后收藏北魏墓志300余方。在这些墓志中,有七种鸳鸯志,据此于老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鸳鸯七志斋”。


万卷书斋。以“万卷”命书斋,在古人书斋中并不少见,但不少是虚张声势,装潢门面的。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戈宝权的“万卷书斋”却是名符其实,他积50多年的藏书,计有中外图书约两万卷。他说:“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读书,知识得不到;不读书,知识面不会广。行万里路,可以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感性知识。”因之,他称自己的书斋为“万卷书斋”。


无倦苦斋。当代著名书画家钱君淘因为收藏着清代书画名家赵之谦“无闷”、包世臣“倦翁”、吴昌硕“苦铁”等3人的数百方佳印,遂从3人中各取一字,组成“无倦苦斋”命其画室。“无倦苦”蕴含哲理,以此名室,既可表达敬慕前贤之意,又有勉励自己钻研学问之志。


与石居。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的世家,一生与石交友,他在诗中写到:“掇恰满吾居,安然伴石眼。”可见他生活在一个石头的世界,即使朋友来往,亦以石为礼。现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一块色泽深黑,一尺有余的石头,是沈老于1900年在老河口石滩捡拾的。他的室名为“与石居”,其内涵引人深悟。


百盂斋。上海著名收藏家陈玉堂室名为“百盂斋”,这是因为他以毕生精力藏有上至始皇之前,下迄民国之后的水盂300多个之故。陈玉堂曾在《藏盂小志》中说:昔日白石老人,以蓄石自号“三百石富翁”,我历经若干寒暑,藏盂竟逾三个百数,故戏谓友人曰:余则可称“三百盂小康”,因此以“百盂斋”而命之。


北望斋:现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描写了塾师寿镜吾的形象,他是鲁迅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还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三味书屋的三味有四种说法,最有权威的说法是屋主寿镜吾的儿子寿诛邻的解释。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二是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三,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是说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读书滋味长”是说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第四,三味即再三体味,反复钻研、体会、思考。是就学习方法而言的。


羿楼: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柳亚子将他的书斋命名为“羿楼”,羿者为古代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日”指日本帝国主义,以此表现他的爱国精神。


静虚村: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龙虫并雕斋: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著作甚丰,有浩瀚的专著、有精美的小品,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著,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两样都干。故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龙虫并雕斋”。


红棉书屋。历史学家杜国庠钟情岭南那能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红棉,特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红棉书屋”。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青年时求学于外,暑假返故里,依然苦读不辍。每年假期约两个月,他都在家里读书。他风趣地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二月庐”。


未晚斋。语言学家吕叔湘名其书斋“未晚斋”,老先生有《未晚斋杂览》,书前小引解释过取名“未晚”的缘由,“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像阿拉伯文迪斯科舞什么的,学起来太晚了,至于读点有益的书,做点有益的事情,应该没有太晚的时候吧,于是题为未晚斋。”后来,老先生在《未晚斋杂览》再版的序言中又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过书斋名,“‘未晚’者,已晚也。旧时训诂学里有‘反训’这么一个项目,现在也还有训诂学家热心研究。这个算不算‘反训’,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作者是怀着‘已经晚了’的心情选择‘未晚’作为斋名的。正如一个人黑夜独行,嘴里说‘不怕!不怕!’其实心里是害怕的。”这个解释更能看出老学者对光阴流逝的敏感和珍惜,在老境已至时“壮心不已”的情状。珍惜时间,潜心治学,这是一个真正学者的境界。寻常人,纵难如此,然而学习老先生的精神,珍惜一去就不复返的时间,做好自己手边的事情,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悔晚斋。艺术史专家陈传席先生著有《悔晚斋臆语》,其书斋取名“悔晚斋”。《大宋宣和遗事》有句:“万一有奸邪叵测之情,陛下悔之晚矣!”后遂有成语“悔之晚矣”。陈教授择“悔晚”二字,应该也是砥励自己的意思。大约是应惜时努力向学,应为所当为,免得到时候后悔的意思吧。


古槐书屋。近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因在《古槐梦遇》的自序中写道:“古槐者不必其地也,故曰古槐耳。”显然有随地生存之意,所以他把自己的书斋叫做“古槐书屋”。


励耘书屋。近代史学大师陈垣曾在“锄耕图”曰:“寒宗也是农家子,书屋而今号励耘。”所以他书斋名为“励耘书屋”,其意在于要继承父辈遗志,做学问要像种田一样辛勤耕耘。


坚净居。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屋室名为“坚净居”。孔子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这种坚白,和启功先生的“坚净”,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不为斋。作家、学者林语堂的书斋称“有不为斋”,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林先生应该是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些事情。什么样的事情不应该做呢?拖沓怠惰、轻言寡诺、嘻戏人生种种都不该做。


无止境斋。作家姚雪垠称其书斋为“无止境斋”。作家对于好作品的追求永远都是下一部,创作无止境,治学无止境,学艺、学做人、涵养品德等等,也都是无止境的。人生的努力,始终处于无止境的状态,没有上限,唯有不断向前。


壮暮堂。当代著名画家谢稚柳、陈佩秋将其书斋画室命名为“壮暮堂”,以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诗句,抒发自己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清未民初书法家沈曾植的书斋名有:延恩堂、研图注篆之庐、校图注篆之庐、癸庭、可常法斋、护德瓶斋、潜究室、霞秀景飞之室、株园、苻娄庭、瘣木轩、东湖盦、秋竹疏花阁、耀贞珉馆、踵息轩、紫藟书屋、紫藟书屋、紫藟轩、藟轩、目妙庼、华亭、潭月山房、秋竹疏花馆、散那榭、双梧阁、夕揽室、平等光明月室、三摄菴、月午山房、大蠡室、苏曼那馆、礼岳楼、坦照斋、午影堂、功德华精庐、感音楼、右神馆、需窔、虹景阁、樱春榭、灵詹阁、曼陀罗华阁、曼陀罗华馆、集方赞贝之居、寂照堂、睡菴、随菴、双花王阁、天柱阁、曼陀罗室、持明窔、兑庐、海影东楼、语溪北馆、驾浮阁、鼌采阁、东轩、菌阁、窔严书屋、摩那室、室利摩奴理迦住处、窔明室、双现前斋、婴宁簃、梧榭、秀暎室、全拙庵、余斋、海日楼、井谷山房、双木兰馆等。沈曾植晚年还有两个室号很著名:“海日楼”和“东轩”。从其七十寿庆所收到的贺诗、贺联来看,称其“东轩先生”者居泰半,加之他的学生谢凤孙、陈曾寿都称其“东轩夫子”,可知“东轩”是他晚年所常用的字号。但沈曾植在外放任职江西南昌时曾用此号,如“东轩老人”“东轩支离”“豫章东轩”“静寄东轩”等。“海日楼”几乎就是沈曾植的代号,其著作后人均冠以“海日楼”之名。1913年9月,沈曾植迁居上海麦根路11号,颜其寓曰“海日楼”,自绘《海日楼图》,为其平生少有的完整画作,该图原藏于其族弟沈莼庵家,后不知下落。后来沈曾植曾请顾麟士、夏敬观、汪洛年、吴昌硕等人为他作《海日楼图》,故在为吴氏诗集作序中特意描述了海日楼的迷蒙景象,曰:“余来海上,好楼居,居且十年。运会变迁,岁纪回周,春秋寒暑晦明之往复更迭,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皆摄聚于吾楼堂皇阑楯之间。晨起雾濛濛,下视万家,蕉鹿槐蚁,浑沦无朕。仰而瞻大圆,云彷徨乎?雷雨动乎?霠霾噎乎?日杲杲月穆穆乎?气之色虹霓霞,其声风,其香味触沆瀣,朝霞沦阴,正阳元黄,仙人道士所存想,浮屠之观,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有亦无。心之喻不能形诸口,意所会不能文以辞。尝以重阳与孤清居士倚阑四望,广野木落,鸿鹄之声在寥廓,喟然谓汇万象以庄严吾楼,资吾诗,诚有其不可亡者邪?”之前,他在1910年10月《水经注跋》中署款曰:“遯叟记于海影东楼”,“海影东楼”或为“海日楼”之前称。


二、中国十大书法家姓名故事


1、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天下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一名中的“羲”内容很丰富。“羲”字常作为古时对贤人用字,如上古的伏羲,尧时掌管天文的官吏羲仲、羲叔以及传说中的太阳神羲和等。“羲”又专指太阳。如唐韩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可以看出,“羲”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字。王羲之的父亲在他的名字中使用这个字,包括了以上几层意思,希望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个类似于伏羲的圣人、贤人。至于“之”字,为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在古人尤其是两晋人看来,名字后加一个“之”字是高雅的。两晋时期,一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特别是当时一些显宦、士人的名字中不乏“之”字。在两晋琅王牙王氏家族中,一连几代人都喜欢用这个字。如王羲之的5个儿子分别名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及王献之,王羲之的孙子辈以至10代之后的后人,名字中还有用“之”字的。


据学者考证,取名避讳的风俗开始于东周,下至清末。王羲之家族几代人都打破了避讳的规矩,多用“之”字的原因大概与五斗米道有关。五斗米道为东汉人张陵所创,该教对道徒规定名字中要用“之”字作为暗记。王羲之一家信奉五斗米道,所以家族中人多用“之”字。


有人认为,王羲之名字中带“之”的另一个原因是,两晋及南北朝时,名字避讳这一习俗逐渐严格起来。取名时,皇帝、父母及祖父母、圣人的名字都要避讳,要取个好名字很不容易。而“道”和“之”两字不在家讳之列,所以文人名士都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七个儿子,每一个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七子都擅书法,但以老七王献之最出名。《晋书·王羲之传》原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王羲之与“永字八法”。简单的讲就是毛笔书法中”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的笔划。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为例,概括地阐述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用笔要点的方法。关于它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大约是在楷书盛行的隋唐之际,书家为指导初学者习书,便取被誉为“天下法书第一”的王羲之《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永”为例,总结出一套欲以简驭繁、“以开字中眼目”的教学方法。在永字八法中,点叫作侧,横叫作勒,竖叫作弩,竖勾叫作趯,挑叫作策,竖撇叫作掠,横撇叫作啄,捺叫作磔。点画的命名虽然很奇特,但寻其字义,皆暗含比喻,说明该点画应如何写才能得其骨力、神韵。是中国书法历代书法名家书法理论精华的归纳总结,也是书法初学者必须要掌握的技法之一。也就是现代汉字中的”点、横、竖、撇、捺、勾、挑、折“。由于书法的书写工具是神奇的毛笔,所以谈论书法自然要涉及到用笔的方法问题,也就是“笔法”。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赵孟頫则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很显然,无论书法学习还是欣赏,排在第一位的,是用笔的方法。甚至有人说,学书法就是学用笔。“笔法”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执笔法,包括着腕法、枕腕法、提腕法和悬腕法。二是用笔法,其中,中锋类用笔和侧锋类用笔差异很大。一般说来,中锋用笔是书法用笔的根本。在实际书写中,中锋类用笔和侧锋类用笔又有许多具体的方法。这个细究起来比较繁琐,对于普通人的学习和认识,也构成了不便。那么,是否有一种简便的学习与认识方法呢?当然是有的,最著名的就是“永字八法”。《书法正论》的八法解中如是说:“永字八法有八,曰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法之势又名曰怪石、玉案、铁柱、蟹爪、虎牙、犀角、鸟啄、金刀……”。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是倾斜不正的意思。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至于此永字之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了与下面横画的起笔相照应而气韵一贯。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弯是有力的意思(亦作努)。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 虽形曲而质含无穷劲力,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趯与跃同,谓作勾之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顺势出锋。如人要跳跃,需先下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策的本义是马鞭,这里是用其引申义策应的意思。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有关点画相策应,形成向背拱揖的情趣。永字中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对称,其心气却相通相应。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掠是拂掠的意思。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与捺相对而言),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是力量却要送到末端,否则飘荡不稳。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谓写横撇应如鸟以喙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é),磔的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有解体、 张裂的意思。楷书中的捺画是承隶书的波磔来的,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隶书斜出的波磔在小篆中皆弯曲下行),使字的体势向外开张,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的捺也是起这个作用。楷书中的撇捺,力虽内聚,形却外张, 使字的体势舒展、活泼。如果把楷书“永”字的这一长捺改作一短侧点,力量依然内聚,却立即失去飞扬的气势。正因如此,捺画总要写得开张舒展方显精神。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王羲之练习书法多年后,有一年重点练习一个字:“永”,永远的永。我们知道,《兰亭序》的第一个字,不是别的,恰恰就是“永”。“永”所包含的笔法,“能通一切字”,“永”虽然只是一个字,却以最精练的方式包含着所有字。学好这个字,虽然不能说一定可以写好所有字,却为写好所有字奠定了一个基础。在清代冯武编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楷书技法理论集刊既从传统的理论方面进行了解说,还根据自然界的事物及动物形态进行了解说。《书法正传》中用十六字概括把笔八法:“身直、手直、腕工、背力、虎口、凤眼、阴笔、阳笔”。永字八法”散形为二十四法:曰,悬珠、垂珠、龙爪、瓜子、杏仁、梅核、石楯、象简、垂针、象笏、曲尺、飞雁、龙尾、凤翅、狮口、搭勾、宝盖、金锥、悬戈、飞带、戏蝶、蟠龙、吟蛩、游鱼,通前共三十二势”进行解说的不同笔划的写法图示。并详详细注解用在什么字上面。永字八法” 流传二千余年,实是古人传授书艺的大智慧。自汉崔子玉著《八法阴阳迟速论》,蔡邕、钟繇、王羲之、智永、张旭、张怀瓘、颜真卿等都有过不少书“永”诵“永”论“永”的史载传说。但在这里,或许应刻上柳宗元的名字。柳宗元,字子厚,史称柳子。不为“子”之冠誉,只为他授山水以灵性,是园林之祖师;更为他授“永”以生命,他的《永字八法颂》世为经典。如颜真卿《永字八法颂》:“侧蹲鸱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弩泫环而势曲,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踖以迟移。”柳宗元《永字八法颂》:“侧不愧卧,勒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趯宜峻而势生。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锋轻。啄仓皇而疾罨,磔赲趞以开撑。”元代书画家赵子昂在一幅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他将绘画的用笔和书法联系起来,其中就涉及这个八法。其法称点为“侧”,须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将横称为“勒”,其要求是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应顺锋平过。以一竖为“努”(或为“弩”),须于直中见曲势,不宜过直,这是对竖的要求,因为过于挺直就显得直露而无蕴藏。将一仰横称为“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划末,如自由策马而行。将钩称为“趯”,所谓驻笔提锋,突然跃起。将捺称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而慢行,至末收锋,将力蕴其中。将长撇称为“掠”,像猛禽掠过,起笔如直划,出锋时稍肥,用力送出。将短撇称为“啄”,像鸟啄木一样,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既见飞动之势,又不落漂移之弊。后人将其概括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笔隐锋,波必三折。意思是:没有一横是不回来的,没有一竖是不收缩的,一点之中一定会藏着暗锋,一捺之中含有很多折转。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力。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线条与线条之间、具体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通过形式内部的避让、呼应、映衬等,造成内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这个势,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家是到自然中体会这种势的,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15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关于“王羲之研究永字十五年”这一说法,见于《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唐张怀瓘在他的《玉堂禁经》中曾经说过: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王羲之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深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颜真卿(楷书四大家《多宝塔碑》)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东临沂市费县)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变古法,开新风,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阶段。他突破了东晋以来一直统治书坛的清俊妍美的书风,开创了具有盛唐风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大气磅礴的新书风。


书法初学褚遂良,兼得二王和初唐四大家的书艺特点,后又学张旭笔法,广泛吸收民间书家的风格,集众之长,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筋骨层的“颜体”新风貌。笔法上大大加强腕力的作用,笔画上清劲丰肥,竖笔多相向,结构庄重正大,笔致圆转深厚,布局充实茂密。整体上充满质朴豪迈的气概和刚健丰伟的气度,给人以厚重的浮雕感。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圆劲激越、诡异飞动。这博大精深的书法成就与他正直的人品也不无关联。


传世书迹,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碑》、《李元靖碑》等,行书有《争座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凡是接触过国学文化尤其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人都知道“颜真卿”,颜真卿早年身处盛唐,他以卓越的艺术才华,一扫前迹,创造具有盛唐气象的颜体书法。启功先生曾说:颜真卿是“古今书苑不祧之祖”。可见其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力。故欧阳修说:“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苏轼说:“.…..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正如清代王澍所言:“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将中国书法推向新的高峰。概因颜真卿为人忠烈刚正,其书风端严浑厚,二者相得益彰,可谓是“字如其人”的典范。


人们常说的“颜柳欧赵”是谁?颜是颜真卿,柳是柳公权,赵是赵孟頫,欧是欧阳询。颜柳欧赵被称为楷书四大家,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为什么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第一境界: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颜真卿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从颜真卿《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书如其人,随着人生阅历丰富,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第三境界: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颜真卿为何人称“颜平原”和“颜鲁公”?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唐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旧唐书·颜真卿传》原文:颜真卿,宇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康实乃阳禄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日:“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日:“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登、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遗段子光以三首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乃详谓诸将日:“我识此三人,首皆非也。”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乃取三首冠饰,草续支体,棺敛祭殡,为位恸哭,人心益附。肃宗幸灵式,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嗣位,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希烈汝州,杞乃奏日:“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希烈惭,亦呵止。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日:“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诏日:“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胁累岁,死而不挠,可赠司徒,仍赐布帛五百端。男頵、硕等丧制终所司奏超授官秩。”





颜真卿《多宝塔碑》


南阳岑勋撰


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邪颜真卿书。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粤,《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也。发明资乎十力,弘建在于四依。有禅师法号楚金,姓程,广平人也。祖、父并信著释门,庆归法胤。母高氏,久而无妊,夜梦诸佛,觉而有娠。是生龙象之征,无取熊罴之兆。诞弥厥月,炳然殊相。歧嶷绝于荤茹,髫龀不为童游。道树萌牙,耸豫章之桢干;禅池畎浍,涵巨海之波涛。年甫七岁,居然厌俗,自誓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宿命潜悟,如识金环,总持不遗,若注瓶水。九岁落发,住西京龙兴寺,从僧箓(lù )也。进具之年,升座讲法。顿收珍藏,异穷子之疾走;直诣宝山,无化城而可息。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


既而许王(李)瓘及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善来稽首,咸舍珍财。禅师以为辑庄严之因,资爽垲(ki 地势高而燥)之地,利见千福,默议于心。


时千福有怀忍禅师,忽于中夜,见有一水,发源龙兴,流注千福,清澄泛滟,中有方舟。又见宝塔,自空而下,久之乃灭,即今建塔处也。寺内净人,名法相,先于其地复见灯光,远望则明,近寻即灭。窃以水流开于法性,舟泛表于慈航,塔现兆于有成,灯明示于无尽,非至德精感,其孰能与于此?


及禅师建言,杂然欢惬,负畚荷插,于櫜于囊,登登凭凭,是板是筑。洒以香水,隐以金锤。我能竭诚,工乃用壮。禅师每夜于筑阶所,恳志诵经,励精行道,众闻天乐,咸嗅异香,喜叹之音,圣凡相半。


至天宝元载,创构材木,肇安相轮。禅师理会佛心,感通帝梦。七月十三日,敕内侍赵思侃,求诸宝坊,验以所梦。入寺见塔,礼问禅师,圣梦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赐钱五十万,绢千匹,助建修也。则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


昔汉明永平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宝之年,宝塔斯建。同符千古,昭有烈光。于时道俗景附,檀施山积,庀具备,治理)徒度财,功百其倍矣。


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令禅师于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遂总僧事,备法仪。宸眷俯临,额书下降,又赐绢百匹。圣札飞毫,动云龙之气象,天文挂塔,驻日月之光辉。


至四载,塔事将就,表请庆斋,归功帝力。时僧道四部,会逾万人,有五色云团辅塔顶,众尽瞻睹,莫不崩悦。大哉﹗观佛之光,利用宾于法王。禅师谓同学曰:“鹏运沧溟,非云罗之可顿;心游寂灭,岂爱网之能加?精进法门,菩萨以自强不息。本期同行,复遂宿心。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未热,得火何阶。凡我七僧,聿怀一志,昼夜塔下诵持《法华》,香烟不断,经声递续,炯以为常,没身不替。”


自三载,每春秋二时,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华三昧。寻奉恩旨,许为恒式。前后道场,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载,欲葬舍利,预严道场,又降一百八粒。画普贤变,于笔锋上,联得一十九粒,莫不圆体自动,浮光莹然。


禅师无我观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一卷,乃取舍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迁夜壑,无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又奉为主上及苍生写《妙法莲华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又写一千部,散施受持。


灵应既多,具如本传。其载,敕内侍吴怀实,赐金铜香炉,高一丈五尺。奉表陈谢,手诏批云:“师弘济之愿,感达人天,庄严之心,义成因果,则法施、财施,信所宜先也。”


主上握至道之灵符,受如来之法印,非禅师大慧超悟,无以感于宸衷;非主上至圣文明,无以鉴于诚愿。倬彼宝塔,为章梵宫,经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业,圣主斯崇。


尔其为状也,则岳耸莲披,云垂盖偃,下欻崛以踊地,上亭盈而媚空,中晻晻其静深,旁赫赫以弘敞。礝磩承陛,琅玕綷槛,玉瑱居楹,银黄拂户,重檐叠于画栱,反宇环其璧珰。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祇俨雅而翊户。或复肩 ?其容,穷绘事之笔精,选朝英之偈赞。


若乃开扃鐍,窥奥秘。二尊分座,疑对鹫山;千帙发题,若观龙藏。金碧炅晃,环珮葳蕤。至于列三乘,分八部,圣徒翕习,佛事森罗。方寸千名,盈尺万象。大身现小,广座能卑。须弥之容,欻入芥子;宝盖之状,顿覆三千。


昔衡岳思大禅师,以法华三昧,传悟天台智者,尔来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废,生我禅师,克嗣其业,继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华之教也,开玄关于一念,照圆镜于十方,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为法侣;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圣流。三乘教门,总而归一,八万法藏,我为最雄。譬尤满月丽天,萤光列宿;山王映海,蚁垤群峰。


嗟呼,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华为木铎,惟我禅师,超然深悟。其貌也,岳渎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贝齿,莲目月面。望之厉,即之温,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过半矣。同行禅师-抱玉、飞锡,袭衡台之秘躅,传止观之精义。或名高帝选,或行密众师,共弘开示之宗,尽契圆常之理。门人苾萏、如岩、灵悟、净真、真空、法济等,以定慧为文质,以戒忍为刚柔,含朴玉之光辉,等旃檀之围绕。


夫发行者因, 因圆则福广;起因者相, 相遣则慧深。求无为于有为,通解脱于文字。举事征理,含毫强名。偈曰:


佛有妙法 比象莲华圆顿深入 真净无暇


慧通法界 福利恒沙直至宝所 俱乘大车


其一


于戏上士 发行正勤缅想宝塔 思弘胜因


圆阶已就 层覆初陈乃昭帝梦 福应天人


其二


轮奂斯崇 为章净域真僧草创 圣主增饰


中座眈眈 飞檐翼翼荐臻灵感 归我帝力


其三


念彼后学 心滞迷封昏衢未晓 中道难逢


常惊夜杌 还惧真龙 不有禅伯 谁明大宗


其四


大海吞流 崇山纳壤教门称顿 慈力能广


功起聚沙 德成合掌 开佛知见 法为无上


其五


情尘虽杂 性海无漏定养圣胎 染生迷鷇(kòu)


断常起缚 空色同谬薝蔔现前 余香何嗅


其六


彤彤法宇 繄语助词惟)我四依 事该理畅 玉粹金辉


慧镜无垢 慈灯照微空王可托 本愿同归


其七


天宝十一载,岁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


敕捡校塔使、正议大夫、行内侍赵思侃、判官内府丞车冲。


捡校僧义方。


河南史华刻。


3、柳公权(楷书四大家《神策军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柳体”字结体谨严端庄,笔力遒劲峻拔,独具风神,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其书名与颜真卿并重,合称“颜柳”。“柳体”与“颜体”同以筋骨具备著称,世有“颜筋柳骨”之说,然字形风貌却有明显的差异。“颜体”肥硕丰润,圆紧浑厚,刚健雄强,竖笔相向,布局满密笃实,显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体”则瘦挺劲媚,骨力遒健,结构劲紧,棱角外捉,竖笔不相向,布局疏密得当,表现出清利高雅的气质。两种书体皆受到学书者的崇尚,成为练习楷书基本功的理想范本。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学习楷书最喜爱的范本。《金刚盘若经》、《神策军碑》,亦为最著名书碑。书迹《送梨帖题跋》,笔致清晰自然,神采生动天真,耐人寻味。


颜筋柳骨—柳公权的来历。相传穆宗尝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致使皇上“改容,悟其以笔谏也”而这就是所谓笔谏的故事来历。有一次,宣宗叫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后来这事传开,大家都争着向他求字,以致一时形成了“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的局面。在范仲淹的笔下,“颜筋柳骨”的美誉不胫走遍了天下。


为什么柳公权的楷书被称为“柳体”?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着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正由于其作品具有独到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为何被称为“柳少师”。因为柳公权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旧唐书·柳公权传》原文: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乃迁右司郎中。文宗思之,复召侍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却授卿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入对,上谓曰:“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曰:“自郭旼授邠宁,物议颇有臧否。”帝曰:“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公权曰:“以旼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旼进二女入宫,致此除拜,此信乎?”帝曰:“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曰:“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南内使张日华送二女还旼。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柳公权《神策军碑》


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並序 翰林學士承旨朝議郎守尚書司封郎中知制誥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崔鉉奉敕撰.正議大夫守右散常侍充集賢殿學士判院事上柱國河東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臣柳公權奉敕書.集賢院官朝議郎守衡州長史上柱國臣□□□奉. 我國家誕受天命.奄宅區夏.二百廿有餘載.列聖相承.重熙累洽.逮於十五葉.運屬中興.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溫恭濬哲.齊聖廣泉.會天地之昌期.集謳歌於潁邸.由至公而光符.曆試逾五讓而紹登寶圖.握金鏡以調四時.撫璿璣而齊七政.蠻貊率俾.神祇□懐.□□□初.惟新霈澤.昭蘇品匯.序勸賢能.[祗]畏勞謙.動尊法度.竭孝思於昭配.盡哀敬于園林.風雨小愆.虔心以申乎祈禱.蟲螟未息.輟食以軫乎黎元.發揮典[薯].興[起]□□.[敦睦]九族.咸秩無文.舟車之所通.日月之所照.莫不涵泳至德.被沐皇風.欣欣然.陶陶然.不知其俗之臻於福壽矣.是以年谷順成.災沴不[作].惠澤[潤]於有截.聲教溢於無[垠].[粵]以明年正月.享玄元.謁清廟.爰申報本之義.遂有事於圓丘.展帝容.備法駕.組練雲布.羽衛星陳.儼翠華之葳蕤.森朱幹之格澤.盥薦齊[祭].[謙]拜恭寅.故得二儀垂[休].[百]靈[受]職.有感斯應.無幽不通.大駱鳴鑾則雪清禁道.泰壇紫燎則氣霽寒郊.非煙氤氳.休征雜遝.既而六龍回轡.萬騎還宮.臨端門.敷大號.行[慶]頒[賞].[宥]罪錄功.究刑政之源.明教化之[本].考[臧否]於群吏.問疾苦於蒸人.絕兼併之流.修水旱之備.百辟競莊以就位.萬國奔走而來庭.搢紳帶鶡之倫.[鳳釵雅]髻之俗.莫不解辮蹶角.[蹈]德[詠仁].[抃]舞康莊.盡以為遭[逢]堯[年舜日矣].皇帝惕然自思.退而謂群臣曰.曆觀三五以降.致理之君.何常不滿招損.謙受益.崇太素.樂無為.宗易簡以臨人.保慈儉以育[物].土階茅[屋].則大之[美是]崇.扺璧捐[金].不[貪之智]斯[著].[伏]惟[荷]祖宗之丕構.屬寰宇之甫寧.思欲追蹤太古之遐風.緬慕前(拓本此處佚失二頁)詞.[或]以為乘其饑羸.[宜]事[撻滅].[或]以[為]厚其[賻賵].用助歸還.上曰.回鶻嘗有功於國家.勳藏王室.繼以姻戚.臣節不渝.今者窮而來依.甚足嗟憫.安可幸災而失信於異域耶.然而將[欲]複其穹廬故[地].亦重勞[矣].[理國]之人.必在使其忘亡存乎興滅.乃與丞相密議.繼遣慰喻之使.申撫納之情.頒粟帛以恤其困窮.示恩禮以全其鄰好.果有大特勤嗢沒斯者.[死]識[忠貞].生知仁義.達[逆]順[之]理.識[禍福]之[道].[荷忠義]於鴻私.瀝感激之丹懇.願釋左袵來朝上京.嘉其誠(拓本下冊亡佚)


4、欧阳询(楷书四大家《行书千字文》)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大小欧体”的来历?欧阳询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字自成一体,被人们称为“欧体”。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曾任太长博士,太子率更令,因而有“欧阳率领更”之称。欧阳询的书法笔力险劲,为当时的一绝,人们得到他的字,都用作字帖。欧阳询去世后,他的儿子欧阳通当时还很年小,欧阳通的母亲徐氏就教导她学习父亲的书法,怕他懒惰于是就给他钱,让他买他父亲遗留的墨迹,欧阳通于是可以临摹模仿父亲的字体来卖钱,过了几年他的书法达到了仅次于父亲的水平,于是父子齐名当时号称“大小欧体”。


什么叫“欧阳结体三十六法”?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相让、补空、复盖、贴零、黏合、捷速、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拄、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褊、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却好),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所谓“欧阳结体三十六法”斯以他的书格终结出来的结字规律,后人在他当中学到了好多书学理论,又因为欧宇循规蹈矩,结构严正后世经常用欧字来作为考卷标准字体。因为欧阳询的字体被用为考卷标注字体,相沿咸习,越演越烈,碑近世讽为刻板的“馆阁体”,这一责任不应该由欧阳询来负,而应该是由历代封建统治者来负。书体的变化,到了楷书基本上就已经趋于完备了,从,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这五种字体也称为了书法的五种典型。


《新唐书·欧阳询传》原文: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询当从坐,匿而免。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貌寝侻,敏悟绝人。总教以书记,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仕隋,为太常博士。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藁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居庐四年,不释服。冬月,家人以氈絮潜置席下,通觉,即彻去。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太子,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来俊臣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无异词俊臣代占诛之神龙初追复官爵。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通晚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尝书。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壹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番溪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 多士实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叔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枇杷晚翠 梧桐蚤凋  


陈根委翳 落叶飘摇 游昆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  


易酋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 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 纨扇圆洁 银烛炜煌  


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嫡后嗣续 祭祀蒸尝 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  


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超骧 诛斩贼盗 捕获叛亡  


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 并皆佳妙  


毛施淑姿 工颦妍笑 年矢每催 曦晖朗曜 璇玑悬斡 晦魄环照  


指薪修祜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廊庙 束带矜庄 徘徊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5、赵孟頫(楷书四大家《洛神赋》)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为何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因此被称为“元人冠冕”。《元史·赵孟頫传》原文: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管赵风流”的由来?有个成语叫“管赵风流”,说的是宋末元初的大画家赵孟頫与管道升夫妇。夫妻俩类似神仙眷侣,不仅感情恩爱,琴瑟和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中国书画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光照千秋。因此,后世常常也把从事丹青工作的夫妻比喻为管赵风流。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赵孟頫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名满天下。赵孟頫晚年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贵倾朝野,但赵孟頫以宋室后裔而入元为官,依然受摆布而不得施展抱负,常因自惭而心情郁闷,鉴于官场内部矛盾重重,尔虞我诈,夫人管道升曾填《渔父词》四首,劝其归去,其中一词中写道:“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还有一词同样写道:“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闲去云水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反映了他们向往闲逸、自由的清淡生活,淡漠凡俗尘世的功名利禄。赵孟頫听从了夫人的劝诫,便借病乞归。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管道升看破了丈夫的心思,就写了一首著名的《我侬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我侬词》全文如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话虽然说得柔情万种,道白了,其实就是要与丈夫“生同床、死同棺”,纳妾之事老公你休再想!





赵孟頫《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魏晋]曹植) 


6、赵佶(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赵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赵佶才华出众,精于书画,是历史上杰出画家和书法家,其痴迷书法,勤学苦练,练习书法一年用去2.5缸水磨墨,可见痴迷勤奋的程度。为了提高书技,赵佶广交天下名家,经常与书法家王冼、大书法家米芾等人切磋书技,也经常临摹米芾的书法,大臣因此提醒他“帝王写臣下之字,不妥”,赵佶闻之,沉思良久,曰:“谏之甚好,吾何不创自体?”于是他把画竹兰的技法,巧妙融入书法创作当中,创作出了一种前古未有的新书体“瘦金体”,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宋徽宗书法的“天下一人”是什么意思?时代主角宋徽宗赵佶给自己设计的签名是“天下一人”。这一个字看起来像个没连上的“天”,有时候脚伸得特别长,有时候又特别短,像个得意洋洋的戴帽子的小孩,却怎么也不愿意“出头”,是最著名的“花押”。在他的多数书画作品中,都有一个用三笔写就的四字落款。这个签名,除却是宋徽宗御笔之外,还以其霸气闻名——天下一人。为皇帝时,宋徽宗君临天下,万人之上,自称“天下一人”自然不过分。以书画来论,宋徽宗创“瘦金体”,绘“院体画”,堪称帝王中少有的艺术全才,在历代帝王中称“天下一人”似亦不为过。





(赵佶天下一人花押大图)


“东邪”门下弟子也都有些邪性,大弟子曲灵风为博师傅欢心,就溜到大内偷书画文玩。那一日,偷出不少好物件,偶遇郭啸天、杨铁心二人,就说:“今晚大有所获,得到了道君皇帝所画的两幅画,又有他写的一张字。这家伙做皇帝不成,翎毛丹青,瘦金体的书法,却委实是妙绝天下。”——《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里的道君皇帝就是宋徽宗赵佶。徽宗创造出了“瘦金体”这一全新书法艺术风格,在23岁时写了《楷书千字文》赐给童贯,就这幅作品已经完美显示了瘦金体手法的诸般特征。宋徽宗的书法,杂糅薛稷、褚遂良、黄庭坚诸人风格,取众人所长而又独出己意,称“瘦金体”。该体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痕迹。以书而论,“瘦金体”这一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后世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也从侧面肯定了宋徽宗的艺术天赋。


《宋史·徽宗赵佶本纪》(节选)宋史·徽宗赵佶本纪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神宗第十一子也,母曰钦慈皇后陈氏。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哲宗即位,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出就傅。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帘,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章惇又曰:“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皇太后曰:“神宗诸子,申王长而有目疾,次则端王当立。”惇厉声对曰:“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皇太后曰:“皆神宗子,莫难如此分别,于次端王当立。”知枢密院曾布曰:“章惇未尝与臣等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相继曰:“合依圣旨。”皇太后又曰:“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于是惇为之默然。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庚辰,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百官进秩一等,赏诸军。遣宋渊告哀于辽。辛巳,尊先帝后为元符皇后。癸未,追尊母贵仪陈氏为皇太妃。甲申,命章惇为山陵使。乙酉,出先帝遗留物赐近臣。丙戌,以申王佖为太傅,进封陈王,赐赞拜不名。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7、张旭(草圣《肚痛帖》)


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中。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张旭“狂草”之名由来?说起张颠,大家可能不太都知道是谁,但提及张旭,大家都懂了。草书的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阶段。狂草又称大草,始于唐代,较今草更为狂放,用笔大起大落、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据传“狂草”的得名,是源于张旭每次作书前,多以酒引发情绪,饮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也因为张旭醉后往往有颠狂之态,所以人称张颠。所以张旭与李白、贺知章互相是好友也是自然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在当时张旭还未出名的时候,他的写作方式就已经先出名了,我们大多数人写书法,都是文房四宝摆好,规规矩矩的坐在书桌上,或者端端正正的站着写,但是我们的张旭不一样,他经常狂喝酒,醉的不知身在何处,就开始拿起笔就开始写书法,那旁边要是没有笔呢,那他居然能拿头发蘸墨继续书写,丝毫不影响他的发挥。所以他有个绰号叫做张颠,疯癫程度名副其实。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或"颠张狂素")。因此“狂草”之名源自张旭酒后狂走,下笔作书!《张旭草书》原文: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饮醉则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欧虞褚薛。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张旭《肚痛帖》神一样的存在!张旭肚子痛,一时有感,发于笔端,随手写下一个字条,竟成了千古名帖《肚痛帖》。张旭肚子痛,一时有感,发于笔端,随手写下一个字条,竟成了千古名帖《肚痛帖》(注释:忽肚痛不可堪 不知是冷热所 致欲服大黄汤 冷热俱有益 如何为计 非冷哉。)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此《肚痛帖》仅30 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这样,书法才能够“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有了生命的个性情感,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书法创作不能仅停留在写字的形式层面上,它应当是书法家心情境遇的自然流露,是诗文的思想感情对书法家的自然感发,使书法的线条笔墨深含审美意味,一点一画极富情感表现。由此可见,无情无意不是好书法。书法家创作时不能无动于衷或无病呻吟,要有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方能像张旭那样“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我们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肚痛贴,首先写忽肚疼的时候还是有点规整的,但是一到痛不可堪时候,文笔就开始潦草,就真的看到一如看其人,能体会到当时的张旭有多痛,一直到后来的怎么会这么痛,几乎是一笔写出来的,好像真的疼得受不了了,希望出现一张床让我躺下,这个床字一顿,能体会到当时张旭多么渴望床。看到这么传呼其神的书法,也就只有张旭这样的高人才能写出来,不愧是草圣,一个草书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张旭《肚痛帖》


忽肚痛不可堪 不知是冷热所 致欲服大黄汤 冷热俱有益 如何为计


8、苏轼(宋四家《黄州寒食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苏东坡。他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通假字)一,不为书也。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苏轼,谐音“舒适”。号东坡居士。忠州城东有一山坡,被白居易称为”东坡“,他于公事之余,常到坡上植树种花,也写了不少诗作,如: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种花》;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别东坡花树》;出外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当时的境遇、心情和和当年白居易谪贬忠州时颇相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不仅如此,“东坡”的名号还与《东坡》的诗有关: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的父亲苏洵《名二子说》阐释了为二子命名的深意。他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一辆车来说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成其为完车了。由于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所以苏洵在给苏轼取这个名字时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反映了当时苏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儿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又担心他过于张扬而遭人嫉妒,于是他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瞻前顾后,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苏洵则想对比较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名字的奇特之处就是都与车有关系。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宋史苏轼传》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的行书自书诗,也是他的行书代表上乘之作,行书十七行,计129字。《寒食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苏轼《黄州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9、米芾(宋四家《蜀素帖》)


米芾(fú)(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米芾学者书法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他临摹的对象由唐代颜、柳、欧、褚上溯魏晋,更远追先秦咀楚文、石鼓文与鼎铭,其泛览博观、多方取资是前人所罕见的。


米芾改名的思路?米芾五世祖是宋代开国将军米信,而且从米芾以上,世代都是武将。米信在宋史中有传,原名海进。米信的名字也是赵匡胤赐予的。“米”是一个来自西域古国的姓氏。隋唐之际,属欧罗巴人种讲东伊朗语的粟特人在索格狄亚那和费尔干纳一带(今乌兹别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多个城邦国家,善于经商的粟特人经丝绸之路大量入华,就以其国名为姓,汉人并称其中较大的几个为“昭武九姓”之国:康、石、米、史、曹、何、安、穆、毕。米信的祖上即来源自米国,即今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匈奴被东汉打败后西逃,发源于东北的鲜卑诸部趁草原空虚之际西进,获得大量各族人口,米信的先人大约就是这个时间入宇文鲜卑的。米芾之父米佐也是将军,在宋朝昌文偃武的风气下,改换门庭,近儒修文,将门终出儒子。米佐给儿子最初起的名字是“米黻(fú) ”。米芾二十岁之后为己补字为“元章”就是进一步说明“黻”的图案。


三十一岁在庐山东林寺题刻李邕碑,署名“楚国米黻”,是用籍贯来含糊血统。四十一岁的一天,米芾忽发奇想,改名为芾字,同时宣称自己是楚王后裔,并自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火正即远古的火神祝融的官职名,为司祭火之职。祝融的后人有鬻 (yù) 熊,芈 (mǐ) 姓,周成王封鬻熊之后熊绎于湖北丹阳,成为楚国的祖先。还有更绝的是,米芾一度改署芈芾,在篆书里芈字下面的一横两侧向下弯曲来,就是芾,这样我们才得知他改名的思路:米=芈=芾!


米芾中“芾”的读音是什么?米芾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今人恰恰可以从他自己的书画题签上发现“芾”的读音。原来,米芾早先签名都写作“黻”字,而“黻”字只有一个读音。米芾在自己写的《〈王子敬帖〉跋》中说:“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装,时以芾字行,适一纪。”一纪就是12年,从崇宁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为元祐六年(1091年),这年米芾41岁。也就是说,元祐六年(1091年)米芾41岁时,才改称米黻为米芾,这个“芾”是由“黻”改来的。


《宋史·米芾传》: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尝奉诏仿《黄庭》小楷作周兴嗣《千字韵语》。又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人以为宠。子友仁字元晖,力学嗜古,亦善书画,世号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


米芾“米点山水”的来历?“米点山水”又称“米氏云山”,宋代的山水画,主流是继承唐代、五代以来的水墨山水画,即用线与墨相结合的破墨山水,施用色彩也仅限于色墨结合的淡色晕染,此外,尚有传统的重色青绿山水画。由于北宋中期出现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到微宗时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异军突起,即所谓“米点山水”。





米芾《蜀素帖》


拟古。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秋花起絳烟。旖旎云锦殷。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龟鹤年寿齐。羽介所託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鹤有冲霄心。龟厌曳尾居。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报汝慎勿语。一语堕泥涂。吴江垂虹亭作。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鱼霜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苧。垂虹秋色满东南。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时為湖州之行。入境寄集贤林舍人。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诵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綵牋书尽翦江波。重九会郡楼。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千里结言寧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杜郎闭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和林公峴山之作。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娑罗即峴山。谬云形大地。地惟东吴偏。山水古佳丽。中有皎皎人。琼衣玉為珥。位维列仙长。学与千年对。幽掺久独处。迢迢愿招类。金颸带秋威。欻逐云檣至。朝隮舆驭飆。暮返光浮袂。云盲有风马?丘。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阴宫。无乃瞻星气。兴深夷险一。理洞轩裳偽。粉粉夸俗劳。坦坦忘怀易。浩浩将我行。蠢蠢须公起。送王焕之彦舟。集英春殿鸣梢歇。神武天临光下澈。鸿臚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抨使传道。衣锦东南第一州。棘璧湖山两清照。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幘。淫朋嬖党初相慕。濯髮洒心求易虑。翩翩辽鹤云中侣。士苴尪鴟那一顾。邇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鴟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径资。取捨殊途莫迴首。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10、怀素(草书大家《自叙帖》)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


法名怀素的由来?诗仙李白【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上人是指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法号名为“怀素”的和尚,他的草书独步天下。法名又称法号,戒名,或法讳。谓皈依佛教后,由法师起的名字。《法苑珠林》卷八:“与其法名,大曰 法缘 ,小曰 法彩 。”即出家众于剃度仪式或入观仪式举行过后,或在家众于归依三宝、或生前未归依、受戒的在家人殁后于葬仪时,由禅师或者道长授予的名号。法号一般是在未成就佛果以前的一种称呼,代表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印度,四姓出家,剃发着三衣,皆为释子、沙门。然仍沿用其俗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人,并没有特别使用法名。素《说文解字》:白緻繒也。从糸,取其澤也。凡素之屬皆从素。桑故切『說文解字注』(素)白致繒也。繒之白而細者也。致者、今之緻字。漢人作注不作緻。近人改爲緻。又於糸部增緻篆。皆非也。鄭注襍記曰。素、生帛也。然則生帛曰素。對湅繒曰練而言。以其色白也。故爲凡白之偁。以白受采也。故凡物之質曰素。如㱿下一曰素也是也。以質未有文也。故曰素食、曰素王。伐檀毛傳曰。素、空也。从糸。取其澤也。澤者、光潤也。毛潤則易下。故从糸會意。桑故切。五部。凡之屬皆从。佛教徒原本也是荤素都吃的,吃素始于南北朝时梁武帝(502-549)的推行。相传梁武帝读《楞伽经》,经云"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食众生肉",他读了非常感动,自己发愿吃长素。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动"素食",于是很快就影响整个僧团。这个运动推展得非常成功,不但出家的佛弟子接受,连在家信徒也接受了,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素食。李白【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行剃度礼后的他便定下法号——"怀素",从此,大家都称他怀素禅师,史称


"零陵僧"。"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漠鱼,笔锋杀尽山中兔。"怀素由笔冢出名。原名钱藏真,怀素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无法阻止。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史称“零陵僧”或“释长沙”。他在学习佛经方面更是刻苦,受到禅师的称赞。怀素出家后,既能研读佛经,又能学习书法,真是如鱼得水,十分高兴。他从来不拘泥于寺院的清规,更是经常喝酒。每次醉酒之后,怀素和尚就会在寺院的墙上写字,在僧衣上写字,更多时候会在芭蕉叶和其他器具上面写字,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醉僧”。有天,他去寺外游玩,见到一棵大芭蕉树,叶子又宽又大,便折下一片练字,发现效果不错,便在院子里栽了多棵,随用随折。过了一些时间,他发现芭蕉叶干了也不会折断,像纸一样更好用,就把芭蕉叶折下一些晒干存放起来,不仅四季能用,而且外出时也可带着。他把用过的废芭蕉叶、废笔,都扔在了院内的一个墙脚下。时间一久,光用过的废毛笔就积了一大堆,他在上面盖上土,埋起来,就像个小坟堆一样。后来被禅师发现了,不知道里面埋的是什么,待扒开一看,竟都是怀素用过的废毛笔。禅师心里很受感动,又让人依旧用土埋好,并为其取名叫“笔冢”。后来“笔冢”也就随着怀素的名字被传开了。


“怀素书蕉”背后的秘密?怀素被人们称作草圣。出家后的怀素因为没有钱买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开始的时候他还在寺院的墙壁上或者地上练习写字。当时在寺院的后院有万株芭蕉树,于是怀素便每次练字的时候都去把芭蕉叶摘下来,然后在上面临帖写字。他非常的勤勉每日都这样练习,可是没想到有一天芭蕉树的叶子都被他摘光了,剩下那些小的又舍不得摘,怀素便非常的苦恼。后来他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拿着笔墨到芭蕉园站在芭蕉树下往它的叶子上写字。就这样不论是夏天的时候烈日当空还是冬天结水成冰,还素没有一天不这样做的。也许就是他这种刻苦勤奋的精神才让他最后成为了一代书法名家。进一步查阅史籍,发现新、旧唐书两部正史竟无怀素片言只语的行迹。倒是唐代陆羽的《僧怀素传》中留下了“怀素书蕉”的最早记载:“(怀素)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五代至北宋时的陶谷在《清异录》中则记载得略为详尽:“怀素居零陵,庵之东植芭蕉数亩,取蕉叶代纸学书,名所居曰'绿天庵’”。怀素的故里为湖南零陵(即今永州),至今绿天庵故址尚存。“怀素书蕉”的传说于史有征,在历史上也非个案。与怀素有过交往的唐代诗人戴叔伦在湖南为官时,曾在《赠鹤林上人》一诗中写道:“日日涧边寻茯苓,岩扉常掩凤山青。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其实,在古代,先民们在树叶上写字、刻字并不鲜见。古代埃及人曾采用纸草作为书写材料。还有我们熟知的佛教贝叶经,其材质便是取自一种贝叶棕的叶片。贝叶经有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先是采取鲜贝叶,按一定的规格裁条,压平打捆,加酸角、柠檬入锅共煮,再洗净、晒干压平,用墨线弹成行,再用铁笔按行刻写。尔后再在贝叶上涂一次墨,用布抹擦,让墨水汁残留在刻痕内,最后装订成册保存。与“怀素书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唐代书画家郑虔“柿叶学书”的传说。据《新唐书》郑虔传记载:“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终于成就了郑虔的诗书画三绝。


怀素的书法用笔圆劲有力、收放自如,并且奔放豪迈一气呵成,具有非常大的磅礴气势,让人一看之下就容易产生恢宏强大的感觉,望而生畏也不过如此。通常情况下怀素的狂草都是以篆书来入笔,所以他的字都是瘦硬形。怀素虽然是个出家的僧人,但是他和张旭一样喜欢喝些酒,张旭每次喝完酒,因为比较激动,之后的行为就像疯癫一样,所以人们有时候称他为张颠。怀素有时候也喜欢喝酒,甚至还有一日九醉的时候。而怀素喝酒之后却更喜欢写狂草。他在寺院里有些四面刷白的房子,每次喝醉了酒他就在里面书写,而这时候他的狂草竟非常出色,所以当时候也有人称之为“以狂继颠”。怀素也曾一日九醉,时人常呼之为醉僧。他曾在寺内粉壁长廊数十间,每因酒后小豁胸中之气,便提笔急书于粉墙之上,其势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满壁纵横,又恰似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为此,时人又称怀素为“狂”。说怀素之与张旭,是“以狂继颠”。 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怀素草书的成就,赞不绝口。唐大诗人李白就曾吟诗赞美怀素草书:“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草书歌行》)韩偓的《题怀素草书屏风》也称赞:“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趴。虽多尘色染,尤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贯休的《观怀素草书歌》:“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铁石画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知师雄名在世间,明月清风有何极。”书法鉴赏家的评论就更多,几乎没有一本书法史著没提到怀素。吕总的《续书评》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黄庭坚的《山谷题跋》称:“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按指张旭)。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米芾的《海岳书评》赞“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某氏的《集古录》也说:“藏真特以草书擅名当时,而尤见珍于今世。”蒋之奇评说:“草书有妙理,帷怀素得之”,岑宗旦《书评》也形容“怀素闲逸,故翩翩如真仙”,沈右《书画题跋记》则解释说:“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王世贞《弇州山人稿》称赞怀素《千文帖》“字字欲仙,笔笔欲飞”;某氏的《石、墨镌华》则赞誉怀素《圣母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而拔其帜矣”,文彭也称赞怀素《清净经》“笔法高古,精神焕发,真有骤风旋雨之势”。何绍基的《跋板桥书道情词》则说:“山谷草法源于怀素,怀素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张旭)后黄(黄庭坚),皆当让素师独步”。


怀素被人们称作草圣。出家后的怀素因为没有钱买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开始的时候他还在寺院的墙壁上或者地上练习写字。当时在寺院的后院有万株芭蕉树,于是怀素便每次练字的时候都去把芭蕉叶摘下来,然后在上面临帖写字。他非常的勤勉每日都这样练习,可是没想到有一天芭蕉树的叶子都被他摘光了,剩下那些小的又舍不得摘,怀素便非常的苦恼。后来他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拿着笔墨到芭蕉园站在芭蕉树下往它的叶子上写字。就这样不论是夏天的时候烈日当空还是冬天结水成冰,还素没有一天不这样做的。也许就是他这种刻苦勤奋的精神才让他最后成为了一代书法名家。陆羽《僧怀素传》: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版皆穿。怀素伯祖,惠融禅师也,先时学欧阳询书,世莫能变,至是乡中呼为大钱师小钱师。吏部韦尚书陟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邬亦刘氏之出,与怀素为群从中表兄弟。至中夕而谓怀素曰:“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肜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于此。”怀素不复应对,但连叫呼数十声曰:“得之矣。”经岁余,辞之去。肜曰:“万里之别,无以为赠,吾有一宝,割而相与。”先时人传肜有右军《恶溪》、小王《骚》、《劳》、三帖,拟此书课,以一本相付。及临路,又曰草书竖牵似古钗脚,勉旃。至晚岁,太师颜真卿以怀素为同学邬兵曹弟子问之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睹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昻回翔之状。未知邬兵曹有之乎?”怀素对曰:“似古钗脚,为草书竖牵之极。”颜公于是倘佯而笑,经数月不言其书。怀素又辞之去,颜公曰:“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怀素抱颜公脚,唱贼久之。颜公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之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折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噫!草圣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





怀素《自叙帖》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睱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牋(即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辩。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疑为衍字)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许御史瑶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时大历丁巳冬十月二有八日


参考文献:


[1]徐书成.中国绘画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简述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


[3] 宋元金石学背景下的书法研究——以篆书为例,刘雪松,西南民族大学;2019-03-10


[4]书法史研究中的方法论反思龚任界,中国书法;2019-02-23


[6]初唐书法美学思想发展演变研究,陈杰梅,西部皮革;2018-07-25


[7] 宋徽宗书法研究,王簃轩,中国美术学院;2018-04-25


[8] 浅析赵孟頫“书画同源”,苏璇,艺术科技;2017-10-30 13:24


[9]五代书法史实与杨凝式地位问题阐绎,何学森,中国书法 ;2016-12-08


[10]关于书法史分期的思考,白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1-15


[11]大篆书法创作的发展与突破——以吴昌硕《石鼓文》为例,梁中瑞,湖北美术学院;2016-06-15


[12] 米芾书法艺术与想象力的相关性,黎剑明,广西艺术学院;2016-03-29


[13]书法美学基本问题四论,陈鹏,人文天下;2015-10-23


[14]贞观时期书法研究,闫章虎,吉林大学;2015-04-01


[15]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彭建成; 尹钟宏,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5-01-15


[16] 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体例创新,白锐,文艺报;2014-12-01报纸


[18]甲骨文书法发展与当代社会文化,安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俊国,安阳日报;2013-11-01(本文部分资料依据:凤凰网、百度、360网词条,说文解字汉典)


作者:杨易程


印象福田 • 第五届深圳篆刻家作品邀请展 征稿启事


—《END》—



免责声明| 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或立场。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小编推荐


梁启超:书法为第一等娱乐!


【修身】书法,可以改变一个人


童心筑梦 | 赵容绘画网络展(第二回)


《苏东坡》纪录片比80亿的电影都好看


欢迎大家在最下方留言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小编最好的鼓励!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


展览策划、设计印刷、书画定制
         
      
      
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影视海报下载站

GMT+8, 2024-9-8 12:09 , Processed in 0.0846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