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海报下载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回复: 0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6896
发表于 2023-12-24 08: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族自觉正在日益高涨,本土化的要求愈益强烈,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将变得越来越相异相生,丰富多彩。因此,我们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吸收当今世界先进文化,更应该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以构建并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源泉,也是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的根基和精神动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深厚民族特点的独自体系,蕴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凝聚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内在根源,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1]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可以形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品质,这是我们赖

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当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发展之时,对于这个近代以来曾遭受了沉重屈辱和曲折的民族而言,大力弘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着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意味着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极富包容会通、与时俱进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环境,它能够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能够增强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能够用会通精神吸纳其他外来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升华自己,不仅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宋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而且还出现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合了中国革命的需要。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方工业文化的产物,要在中国生根开花,面临着中国化、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要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今后依然无法绕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要继续加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程度,使之更广泛地体现出鲜明的大众化特色,就只能从中国传统和现实出发,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中国传统文化要彻底完成现代转型,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对其优秀成分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才能重新焕发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光辉,实现其现代价值。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改造,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找到最终出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能够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能够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之成为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的崭新文化。总之,用中国文化来阐释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气韵,不仅对我们具有亲切感和认知度,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

第三,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价值连城的物质财富,那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遗产堪称无价之宝,具有广泛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遗产因其不同属性而呈现出历史、艺术、科学等不同的价值,由此衍生的经济价值也为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持久动力。

中国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文明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遗留下的痕迹,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着各历史阶段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记录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文化意识、生活习俗等不同时代的状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

补史的宝贵作用和研究价值。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科技信息,反映着其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程度、科技水平以及人类创造能力,对诸多领域提供着启发和借鉴,具有极为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部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等,以及音乐、舞蹈、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美学内容都有着独树一帜的传统艺术价值,它并不会伴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艺术之美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传统文化遗产由此还衍生了自身非同一般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可以看作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外化。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一样,“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已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已经构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系统,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更加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传统文化的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一旦形成文化产业化规模,就可以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一些传统文化遗址或遗存得到开发后,已经成为我国文化消费的核心资源和重要的旅游经济资源,这对于带动的相关服务业以及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传统文化遗产有形的经济价值外,它还有着无限广阔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取之不竭的宝藏。

各种失衡、危机、矛盾、冲突等世界性难题的思想宝库,是慰藉人类心灵和提升人文精神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面临的国际社会、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精神道德、价值信念等各式各样的现代危机层出不穷。全球变暖、酸雨频仍、淡水危机、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垃圾成灾、碳排放增加、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五花八门的世界性难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在各种各样的困扰面前感到内心迷茫,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感到无所适从。如何从这些矛盾冲突、困境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恰恰对此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启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魅力来自于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追求,其中有许多饱含普世性的思想内容,譬如,重视“道法自然”,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理念。这些宝贵的思想理念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学,皆有助于建构新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注重和强调家庭和社会的伦理纲常,对于处理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及遵守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

全人类共同信奉的普遍价值。中国传统精神文化高度重视人类内心修养,十分强调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识,对于救治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确定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建构现代的全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人与人之新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它对于缓解人类种族或文化差异之间的争斗,追求全人类的和睦相处,实现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完成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设想,都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所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全世界的精神文化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辉煌业绩 现代价值

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情。所谓传统,指的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习俗。传统具有历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一个民族要有传统。传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质。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综毁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所以,不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总能及时的吸收时代精神的要义,不断地实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近代,传统文化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惰性,对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五四”前期,一大批一流的中国知识分子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探索中华民族的新出炉,下起了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了具有确切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它的最初,指的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作的“旧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1.激励民族奋进的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他的结构体系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方向,这种动力和方向,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地奋进和追求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共同利益,既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又是爱国主义的动力。在当今的历史天剑侠,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这种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地作用,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增强民族短接,依然具有深远的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1.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祖先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明成就的汇聚和升华,所及范围至为宽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凡举思想、学术、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等,无不尽在其中。

2.源远流长、相继不绝

在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没有被消灭,也没有被同化,并且一直以雄厚的气势、宽阔的胸怀不断地发展壮大和推陈出新,始终保持自己自己的基本品格,真可谓源正流畅,延绵不绝。

3.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持续发展的文化。传统,数千年来,尽管国祚频移、危机迭现,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却一脉承袭,而且代有高峰。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世界人文历史上的奇观

4.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恢宏博大的汉唐文化,包容中西,流被四泽,任何外来文化,只要已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文化场,理科就会失去抵抗能力而被消化吸收;中国文化的神奇伟力和高度自信,在汉唐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协调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这种思想为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量开发和无情掠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对现代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及生态危机等社会病而言是一剂有效的良药,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现代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二)“中庸和谐”思想在处理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上发挥现实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谐,尚中道,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中庸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与平衡,化解人间的冲突与紧张,缓和人际关系。中国人很早就提出构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作为这一思想的延续,我们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三)“刚柔相济”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推动作用

“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还在传统文化应时而变、不断革故鼎新的精神。

(四)“人文伦理”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现代转化

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型文化,其传统思想中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念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农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与西方现代文化相比,固然有其落后的一面。但是,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些是可以进行转化的,如果我们将这些传统思想赋予现代内涵,仍然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思想精髓或者核心价值。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理想和标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人格完善”的人文精神素质,强调“和合中庸”的和谐社会关系,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在当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还有,《孙子兵法》等典籍中体现的中国兵家辩证法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孙子兵法》被国外许多大学作为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有效的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来说明传统文化对现代有价值,而没有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价值体现。另外,现有的研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有利条件,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改进和完善什么,如何改进和完善等问题的探讨还相当的片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尤其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方面的研究还缺乏深入的讨论。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应侧重于现代应用,使之更好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西安出版社 2010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新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主讲人简介:

王杰,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同时还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实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委员,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领导决策参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等学术职务。在《哲学研究》、《理论前沿》、《新视野》、《齐鲁学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图书评论150余篇。出版《荀子注释》(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等著作,主编了《古今中外争鸣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反贪历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

今天这次课给大家交流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参天大树,任何的外来文化都要汇入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在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很少能够反思自己的文化,即使有一些反思也不是一种根本性的反思。那么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船坚炮利、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由一个强势的国家一夜之间变成被人任人宰割的羔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批的仁人志士开始思考我们的文化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国家究竟怎么了?那么思考的结果把中国近代被动落后挨打的这个板子就打到了传统文化的身上,打到儒家文化的身上,也打到了孔夫子身上,所以他们承担了中国近代被动落后挨打的总的责任。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试图以最大的都有各种能力、各种方法来毁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一百多年的去中国化,对我们这种民族造成了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造成了数典忘祖的仪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没有感情,没有知识,无知无为的一代,完全西化的一代。

那么一百多年的去传统化我们的目标达到了吗?没有,让我们现代人和传统之间有了很深很深的隔阂,没有心灵的沟通,所以把传统的东西当成封建的垃圾、保守的东西给抛弃掉了,所以一百多年的反传统,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那么结果呢,我们说孔夫子依然和我们面对着微笑,三国、红楼、西游、唐诗、宋词、元曲,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大餐。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所以传统文化在一百多年被否定以后,在当今的时代又有涓涓溪流逐渐回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中,又回涌成了江河湖海,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资源。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好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说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等等,但是我们不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切都是好的,因为它毕竟是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血缘关系为母带这么一个农耕国家。它有很多落后的、保守的东西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比如说官本位、小农意识产生创新精神等等,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不问不闻,过去那种对传统的文化像洗澡水和孩子一块抛掉、一块倒掉的那么一种做法这是非常不对的。

那么当今我们都在谈传统文化,谈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究竟还有没有作用,它在当今社会究竟还有没有价值?我们说是有的,那么它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思想包袱?

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今搞市场经济、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思想包袱?也就是说它究竟是动力还是阻力?那么鸦片战争以后,我们中国是被动的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那么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然面临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你绕不过传统文化这个问题,那么一百来年,我们这种民族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化关系呢?基本上采取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方式,也就是说你要么A、要么B,你要实现A就必须以否定B作为代价,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双赢的思维方式。

那么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一个国家,比如说我们看看韩国,那么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的现代化程度比我们中国要高得多,但是韩国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它不是在否定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而是在充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肯定,比如说韩国的成均馆大学,这所大学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校训还是仁义礼智,那么每年的2月份和8月份韩国人还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文庙去祭祀孔子,为了传承儒家的伦理,韩国人在大、中、小学都设立了关于儒家伦理方面的课程。那么在韩国还有很多现学书院等等,他们教授孩子的教材就是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再比如:韩国我们知道2004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然后第一所孔子学院就在韩国建立的,2005年的江陵端午祭关于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我们中国知道了以后,非常震惊,那么最终的结果是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祀申报为自己民族的国家,以自己国家申报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我们自己拱手相让,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太不重视了,因而把这种节日本来属于我们中国的,我们自己太不重视了,最后又韩国申报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韩国在很多的西方国家眼里被认为是儒家国家的后话世,典型的儒家国度。那么韩国对自己的江陵端午祭的申报刺激了我们中国人,所以从那以后我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学教授们一致呼吁把我们的传统的节假日纳入到法定的假日中,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节日,现在这个我们已经做到了。那么韩国它走的一条是什么样的道路的呢?它走的一条就是不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中,把传统文化与现在社会、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走了这么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路。那么韩国的现代化程度比我们要高,作为韩国来说,它尚且不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我们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这么一个国度,我们有什么理由来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呢,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这是一个案例。

那么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国家土耳其,如果说韩国秉承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土耳其它的民族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那么它的土耳其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就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否定自己民族文化,斩断这个民族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根脉。所以从上个世纪20年代土耳其就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比如说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意识形态等等全盘走西化的道路。在阿拉伯妇女不准带自己的头饰,那么更为要命的土耳其要把自己的文字改革掉,不准用阿拉伯文字书写,土耳其语书写,要用拉丁化、拉丁语来书写,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认为我们已经脱胎换骨了,已经融入到西方的世界中去了,但这恰恰是土耳其悲剧所在。西方社会并没有认同你是我西方大家庭中的一员,土耳其这种既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又不被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社会所接纳,成了一个幽魂式的国家,按亨廷顿的说法就是自我撕裂式的国家。那么在历史上像土耳其、像中国这种曾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斩尽杀绝这么一种做法在世界的各个民族中是少之又少。当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中国政府作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定,在逐步的扭转这种延续了近百年的措施,在重新的评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但是可悲的是仍然还有很多的国人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仍然秉持着鸦片战争以来那种思维观念,特别是四五以来的思维观念,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文化。所以韩国、土耳其这两个正反的两个例子给我们一个很鲜明的启示就是说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它要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它没有必要以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代价,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社会它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这是第一个大问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够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够忽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那么第二个问题呢,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够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够忽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那么1938年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逻辑的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以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第二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那么只有实现了这么两个方面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地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汉代时候传入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并不多,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到中国,马上就会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冲突,相矛盾,比如说佛教是主张出世,而中国的文化是主张入世,比如见到皇帝应不应该磕头的问题,皇帝在中国是天子骄子,万人之上,任何臣民见到了皇帝都要磕头。那么作为佛教认为,我不应该给你磕头,发生了矛盾冲突。再比如关于神灭、神不灭的问题,佛教认为,我的肉体是一个臭皮囊,我人死了以后精神照样存在,那么作为中国文化来讲,肉体死亡以后精神也随之消亡,就像一个蜡烛,蜡烛点完了火就灭了,那么在这些问题上就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冲突,那么有了矛盾冲突怎么办?有两种解决方式。一个是我不闻不问,我就按我自己的方式走。还有一种就是主动地适应这个社会的现实,适应这个社会的文化,然后走相结合的道路。那么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走的第二条道路,比如说对皇帝是否叩拜的问题,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争论,最后佛教徒是屈服了,见到了中国皇帝是要叩拜的,是要跪拜的,那么你跪拜了,你进入中国的门槛就低了一些,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能接纳你的程度就高了一些。所以佛教在汉代以后遇到隋唐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基本上佛教大发展的时期。那么佛教思想是相对来说处于低缓状态,那么佛教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比如说禅宗、华严宗、法相宗、唯识宗等等,其中咱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一个宗教,是完全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民族化的产物,它是把佛教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结合起来,形成这儿一个宗教派别,所以我们有很多的观念,佛教有很多的观念和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分的是非常契合的,那么我们并没有觉得它是一种宗教的东西,有很多的概念,比如说世界、吉祥、现在、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等等,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没有认为我们说的是一种佛教语言,是完全中国化的东西。另外我们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担水劈材,皆成佛道等等,这都是非常适合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心理特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点。所以我们中国的老百姓非常容易接受这种宗教,它是一种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是完全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东西,所以魏晋南北朝以后,我们如果不了解佛教,我们就很难了解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历史,所以在汉代这么几百年,中国的佛教是一个逐渐大发展的趋势。

那么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宗教基督教,那么基督教是在唐朝初年传到中国,基督教在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传播了将近五百年,唐朝传播了两百多年,元朝传播了一百多年,明末清初传播的一百多年,那么基督教在唐朝时候被称为景教,在元朝时候称为耶里可温教,在明末清初称为是天主教,那么明清之际有大批的西方的传教士,比如说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他们这些人来到了中国,他们有感于前两次传教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是力图把基督教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相结合,所以他们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四书五经,穿儒服,戴儒冠,讲汉话,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也有很多高官,甚至一些科学家、思想家都归类了基督教,如果按照他们这次努力那么基督教有可能与中国的文化成功地结合、对接。但是他们这种做法被罗马教廷知道了以后是非常不满,认为你在中国不能够祭祀孔子,不能够注视如五经,要保证它基督教唯一性,基督教的独立性,是当时的康熙大帝对罗马教廷的做法也大为不满,从康熙开始,就开始了驱赶基督教徒,开始对基督教堂进行关闭,那么他的儿子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仍然是奉行了康熙时期的政策,驱赶教士,毁灭教堂不准老百姓入教,所以基督教在明清之际最有可能一次和中国文化对接的这种努力再一次失败了。那么从唐朝、元朝、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了五百余年,最终没有传播成功,那么它对于没有传播成功可能理由很多,可能我想最重要是两条。

第一、基督教是它是一神教,它要到中国来,要和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但是中国不是一个宗教性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你到了中国来不和中国的社会文化相结合,你只仅仅保持你的唯一的独立性,那么这样的话在中国很难的发展下去。

第二、基督教信奉道非神不红的教条,也就是说它把传教的希望是寄托在与皇帝身上,寄托在了高官厚禄身上,缺少民间草根基础,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基督教就土崩瓦解了。所以在历史上外来文化的传播除了基督教、佛教一个成功的传播,一个失败的传播,那么给我们有什么启示?就是当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佛教我们说可以同仁耳语,但是它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种外来文化,那么既然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就要遵循传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刚才说了逻辑应该包含了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结合。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的作风、中国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气派、中国的风格,那么长期以来,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特别是1949年以后,我们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立起来了,同样秉承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体系,你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抛弃马克思主义,你要讲马克思主义就不要讲传统文化,然后人文地对立起来了。那么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地对立起来呢?难道马克思主义它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成果吗?我们说它是吸收了,那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关系?能不能融合,有没有融合的条件呢?有,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你比如说在人与自然这个关系到底是谁先谁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儒家思想讲的没有矛盾,你比如说儒家思想就讲了,究竟是先有天,先有自然还是先有人类,《周易》做了很好解答,那么《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上下有所错”,就是说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是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人是来源于大自然,人是处于大自然,人不可能超越大自然,那么在马克思主义这方面有一举同工之妙,那么马克思主义怎么说?人直接的就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直接的依靠自然界而生存,人不能够超越自然,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传统的文化并没有矛盾的地方。

那么再比如:关于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上,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讲共产主义,儒家思想是讲大同社会,大同理想,所以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对未来的描述共产主义说,在共产主义说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的道德水准极大的提高,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那么在儒家的大同理想中我们看看是描述有一举同工之妙呢,那么儒家我们知道,李济描写在这个大同理想社会中是有德、有才的人成了社会的管理者,在这种大同理想社会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为已,人人为人这么一种状态,人的道德水准是极大的提高,人的一切理想、一切美好的理想都能够在大同理想社会中实现,所以在这方面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描述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郭沫若在四五以后写了小品文叫《马克思进文庙》,就把马克思和传统文化它们的结合的一种状态作了一种描述,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接触马克思主义做了一种很形象的描述,那么在这个小品文中,孔夫子就问马克思,请问你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马克思就说了我的理想社会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那么孔夫子说,马克思反过来问孔夫子说,那也谈谈你的理想社会,孔夫子就说我的理想社会就是把产品搞上去,然后均分给大家,让大家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家的道德素质有所提高。在这方面和马克思主义没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马克思听了孔夫子的描述对他的大同理想社会的描述以后,非常感慨地说想不到在两千五百年钱的中国有你这么一位老同志,你的学说和我的竟是如此的相似,为什么在你们中国有人说我的思想不能够适应你们中国呢,与你的不相同呢?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反问,意思是说我的理想社会,我的描述和你的理想社会,你的思想是可以相融合的,可以相合拍的,这是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可以看出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文化它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那么再举一个例子看看,比如说对这个道德素质这方面,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人的道德素养、道德修养,所以刘少奇同志还专门写一本书叫《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它不是自己自然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个人的一种磨炼才能够形成,是重视道德素养、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是我们共产党所提倡的,那么重视道德修养恰恰是儒家文化的最核心的内容,所以儒家文化就告诫我们,说做官先做人,你做官先做人,你做人先立德,立德先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因此建议修身为本,所以道德修养是第一类,是从事其他一切的基础,修身、修心才能够为政于天下,所以孔夫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自己正了,你自己道德修养好了,别人就会跟着你,所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肢风必偃,你的表率的作用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管是共产党,不管是儒家思想它在这方面所主张并没有很大的差别,重视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正已是正人的基础,你只有把自己的东西做好了,把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好了,你才能去治理别人,所以道德修养不管是共产党,不管是儒家思想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大的范围是一样的,没有矛盾。

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说你要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够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下根,要在中国与时俱进,也不能够忽视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是相聚几年里,相隔数千年,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对立的,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我们讲第二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忽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而在当今的情况我们过多地注重的现实的层面,而忽视了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结合,如果这样下去,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就很难化下去,所以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逻辑包含了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厚此薄彼,仅仅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这是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知道,滚滚的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我们无法去阻止它,但是传统文化在滚滚的浪潮之下,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是最后一道壁垒,一个国家如果是科技不发达,可能会亡国,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的灵魂,那么这个国家就可能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为可怕。

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只要那些既能够适应现代化,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在民族中具有发展潜力这么一种文化,它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它要适应全球化的这种形势,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知道很多原生态的歌舞,原生态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走出地域,走向世界,就在于它具有更多的中国的特色,包括这是我们奥运会的开幕式,它之所以能够让40多亿世界人民了解它,记住它,也在于它有更多的中国元素,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元素,所以我们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在海外的多次演讲中就强调了文化的多元化共生共存问题,未来的文化一定是个多元文化并生的时代,当然有一种美好的愿望,说是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是不现实的。未来的文化一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生并存,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应该有多少种文化,那么中国有56个民族,中国也应该有56种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朵花。在这个地球上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地上都有它存在的权利和理由,我们不能够任意去剥夺它、去消灭它。

所以在当今的时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身份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一个是需要有自己的身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同样有自己的身份,如果在滚滚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失去了我们自己的这种民族身份,那么最后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我们是谁的问题,当你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你说我是中国人,你能这么说呢?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是中国人?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是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你无法证明,所以呢在全球化趋同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只有这样在能够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否则中华民族是无法复兴起来的。那么这是讲的第三个问题。

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

第四是讲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与我们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安身立命有什么关系?是否会成为我们当今人安身立命的一种场所,一种价值导向,我们知道,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许许多多的困惑,社会面临各式各样的矛盾,各式各样的矛盾困惑着我们的社会,困惑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我们人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有太多的不满足,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等,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诚信的确实,充斥着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潜规则的事情大行其道,正常的事情反而成了不正常,社会上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人有增无减。最近一个统计说,中国每年自杀是人是25万人,那么可以算算每天是多少人?有200万人是自杀未遂,太多的心理疾病、太多的精神疾病,那么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印象,就是难道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确实、诚信确实、道德败坏吗?难道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需要文化、不需要文明、不需要道德来支撑了吗?需要的。那么对这些矛盾冲突,西方文化显然无法解决,那么当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资源可以对我们当今解决社会矛盾提供非常大的思想的支撑。比如说:关于毅力问题,这是先秦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论,也就是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关系问题。那么在儒家思想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合理的欲望,鱼和熊掌我都可兼得,但是呢我们人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我们人生的唯一追求,如果我们人把人类的、把我们物质利益作为位移的利益追求,那么我们人就像孟子说的“宝珠玉者,殃必及身;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和禽兽没有区别,吃饱了、穿暖了,住的很好,没有教养,和禽兽没有区别,所以孔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因民之所利而立之”,合理的、正常的欲望我们应该满足,应该追求,但是不能够把它作为唯一的追求,把物质利润作为唯一的追求,要欲而不贪,以利制利;这个非常重要。当然像宋明理学那种讲禁欲,讲“存天理,灭人欲”也是不道德的。所以正常的来说对人的合理的欲望进行正确的宣导。

那么儒家思想在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关系上,我们看看道家,道家也是这样,所以老子就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人,如果你把你的全部的精力放在对民利的追求上,对财富的追求上,那么你一定会遭到灾害,也就是说一切祸害之源就在于你对物质利益的贪得无厌,过多的需求。所以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人应该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合理的截止,要综合适度,而不像脱缰的野马过度地追求它。那么《红楼梦》里面有一句话叫:“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眼前没有路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在当今的世界,当今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凡人有太多的追求,太多的物质利益的需求,太多的放不下,那么越多的放不下,反而失去越多。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百年3600日不在病中记仇中,所以庄子也说世俗之君子,我们这凡人拼的命,不要命了去对物质利益进行追求,岂不悲哉,过多地一味的以前,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却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追求它。这次汶川地震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示,也就是说在生命比金钱,比财富更为重要的还有我们的生命,还有我们的健康,还有我们的亲情,我们的友情,我们的家人,这是汶川地震给我们非常大的启示,一味的向前忘掉了应该有一个终止的地方。所以柳宗元写过一个小品叫《腹板撰》,这个《腹板撰》就把这个腹板这个小动物描述成是一个人人世间最愚蠢的一个小动物,这个动物会把它碰上的、遇到的、所有的没有用的东西都背在身上,然后呢,这个腹板这个小动物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爱爬高,本来就背这些没有用的东西还要爬高,最终的结果全是坠地而亡,我们很多人都不这样吗?不知道自己应该除了对财富的追求以外,还有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的一生非常的短暂,庄子说过“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是吧,300来天,山珍海味一口饭,高楼大厦一张床,我们能吃多少,我们能喝多少,我们能用多少?很多人不知道回味我自己应该在社会中应该怎么样活着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所以在中国宋朝以后,有这么一段话,就是儒家就“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一个是对治世,一个是修身,一个是对修心,儒释道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社会都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传统文化就告诫我们,对待我们的民利、对待我们的一切财富,我们能够像看床前的花开花落一样平淡,像天上的云卷云舒一样自然,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所以它告诫我们就是在这种利来利往,醉生梦死,整个社会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这么一种情况下,要寻找一块属于我们人生自己的精神港湾,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空间,属于我们自己的孔颜乐处应该去做的事情。那么当代人往往是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好,所以这个传统文化告诫我们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因为大小问题我们也可以来概括它,所谓大呢就是凡是大事不糊涂,就是毛主席评价叶剑英说的“吕端大事不糊涂”,所谓小就是不要对小恩小惠所蒙蔽,我们当今的人太多的人处理不好这个大小问题,比如说我们已经落马的一批贪官就是处理不好这个大小问题,我们说唐朝有一个太守叫陈藩,宋朝有一个权臣叫蔡京;秦朝有一个和绅,那么当代人我们可以列举很多,这些人往往就是处理不好这个大小问题,处理不好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我的人生和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关系问题,最后沦为阶下囚。比如说和绅临死之前写的那些东西对自己一生的反悔,“万事枉劳神,一生原是梦”,贪掉了那么多,最后没有用。所以我们说在多行不义必自毙,那么他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问题在哪里?我们说在于他的起心动念处就出了问题,在它的道德修养的最根基的地方就出了问题。古人说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连为一体的,你只有把心修好了,把德修好了,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然后才能够赋予你治国平天下的权利,你道德不行,你道德没有修养好,你如何去治国平天下?所以在起心动念处就出了问题,我们说百善孝为先,德为孝之本;一切要把道德、把孝做好了,孝门一开,百善皆开,如果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搞好,那么建立在道德修养上这些治国平天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赋予你多大的权利,权利越大你祸国殃民就越厉害,所以我们说传统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做人的道理,是教我们如何做人,教我们如何做事的。所以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修身,养性,作为我们的安身立命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说,像孟子那样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精神,也才能够做到像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传统文化看起来表面上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就生活在传统中,那么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提高我们的道德素养,提升我的人文素养有非常多的好处,非常大好处,所以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它。

那么作为我们当今社会来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能丢,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丢了我们就可能亡党亡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老祖宗我们同样不能丢,那么丢了以后我们就断了根,忘了本,那么尤其是在当今我们在丢了传统文化一百多年以后,我们在今天我们再也不能丢了,我们再也丢不起了,所以不管你是官员,你是老板,你是鸿儒,你是白丁,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不管自己的民族文化究竟是有多么的精华,多么的糟粕,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你了解了你才能去骂它,不是你要骂传统文化吗?你先了解它,你了解它你去骂它,你凭什么去骂它呢?所以我们不能再做过去那种物无知无为无耻的事情了,首先应该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心存温情和敬意,心存感激之情,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公民对待我们民族文化的最起码的期待。好!谢谢大家。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摘要: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我们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去看待它。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现代的传统文化影响力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极力保护和弘扬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是,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1.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1.1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

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

1.2文化核心

但是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沦丧,只是在一个阶段,当传统文化找不到融入当代社会恰当的形式时,就会自然的潜伏起来,潜伏于书经典籍,潜伏于国人民心,随着中国经济日盛,泰安日久,时间也会让人们的心境归于平和,从而更加冷静的思考,除了舶来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才是历史传至我们手中的精神财富?什么才能够让我们的民族灵魂得以延续?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

2.传统文化的价值

2.1特定意义

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2.2思想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国的自信心,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当人们面临“后工业化”、“后现代”的心灵荒原,当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价值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品质,以及“内圣外王”原则,给了多少人以心灵慰藉。当人们不再相信正义、善良,不再相信博爱和同情;当人们专注于爱情的肉欲性爱中,当人们只干着“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时,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纯粹性,给了多少人以行事准则,不再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自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许多外国人所仰慕和倾倒,故宫、长城总会赢得外国人赞叹。这种真正属于中国的东西,具有十分重大世界意义。英国著名历史学者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允许他自由选择时间和国度的话,他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公元1世纪的中国人。可见,中国古代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如今,好莱坞,频频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取材,拍摄电影,这都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

综上所观,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在国际社会中和谐相处提供了行为准则参考,中国严于律己的礼仪文化,为让人们从容应对国际局势提供了行为准则。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有重要意义。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了综合国力。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4、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2006年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上:5000年文明;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古希腊、地中海文化;发展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内容上:儒释道是主干,核心是儒家文化,此外还有墨法阴阳家等文化,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约等于儒家文化。地域上: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闽晋文化、红山文化、齐鲁文化等等,非常多。特点上,关注生命,注重当下,性质上是小农文化。中国文化是非常复杂立体多元的体系,而非单一的面。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等层面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国文化中精华的东西。正如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一样。

二、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1840年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批判质疑否定,90年以后主要是重新思考、价值重估。

(一)90年代以前:批判质疑否定

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起义,用基督教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摧毁,烧书、毁庙,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把千百年来中国文化颠覆,失去民心;54时期,反传统,带来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这一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引进德赛先生,早期中国把传统文化认为是中国进步的绊脚石,袁世凯、吴佩孚等主张尊孔独今,复辟帝制。对峙,儒家思想遭到严厉批判。建国后,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儒家思想完全对峙的思想成为共产党的主要思想,60年代冯友兰给山东孔庙孔子鞠躬被认为是非常反动的事情。文革时,孔子完全成为政治工具,一无是处的孔子。毛泽东71年后对孔子的态度发生变化,判孔子死刑,74年批林批孔。78年西方价值观传进,泥沙俱下。《河殇》中国式黄土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地中海文明,要全身心拥抱西方文明。

100多年间,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不理性思考,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质疑,甚至颠覆。(从古至今,中国所有宣传、所有导向全部为政治服务。)青歌赛,一个军队学员看三面国旗,把新西兰国旗说成是中国国旗。网民要开除其国籍,学员只好在网上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二)90年代后:理性思考、价值重估

以往国人心里现在基本上传统就是封建、不好的东西。但是100多年的传统没有被完全批判否定掉,依然深入国人骨髓、毛发中,有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江河湖海,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孩子学《弟子规》。90年代,党开始以心平气和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国学热是相对于以往的冰点而言的,非热而是温。建议中央电视台开传统文化频道,不要热,变成常态东西就可以,否则老板们学完之后,只学会用周易算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定》价值认同阶段、尊重的阶段。

1.表现为:

民间:儿童诵读经典工程;

学界成立国学院、儒学院、学术讨论会、研讨会等等、高校理工科学校进来后先学儒家典籍,答辩前先背一些儒家文章; 官方:祭祀活动,标志性事件是04年9月28日全球祭孔;孔子学院是5年内建100所学院,但是2009年底超过500所。现在有272所孔子学院、272所孔子教室,最早是韩国,最多是美国。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道德方面的东西,目前我们还无法传播这些道的方面的东西,因为去的教师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主要讲一些文字、诗歌等。2.对节日:国人对中西节日的态度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忽视、实际上是对传统节日内涵的忽视。

三大节日纳入法定节日:清明、端午、中秋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改革开放后,深圳等地引入的,是美国的,世界各地都有各自自己的母亲节,法国是5月最后一个周日。中国最早对母亲进行歌颂的在《诗经》,“哀哀父母„„预报之恩,昊天罔极。”应由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教师节可以设定为9月28日。3.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四项:内蒙的、新疆的、古琴、昆曲,中国占26项(共70多项),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周六,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中国流传出去的超过1700万项。国学大讲堂、百家讲坛。

4.文化复兴过程中遇到一些现象,迷信化、娱乐化、排外化、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都出现了,挣曹操、西门庆、二乔、李白等(四川成都、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等挣李白)——功利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接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地气,不能浮在现实层面上,否则无法接,也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长期以来厚此薄彼了,而且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对立的时间大概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否则如何化到中国,而这一定有相通相容的东西。但是又带来一个困境,究竟以谁为体的呢?学界观点对立:正统派、异议派和取代派,各自观点分别为马体中用、中体马用和马克思主义到中国这是鸠占鹊巢。二者相通相容的地方表现为:

(1)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传统:《周易》

(2)人类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传统:荀子人有义、理性、道德;诗经,儒家:大同世界“四海之内皆兄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郭沫若小品文《马克思来到中国》

6.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16、18世纪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200多年对西方影响非常大,如伏尔泰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法国人权宣言

1861-1885年把中国的儒家思想翻译为英文,那时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李约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来源于中国。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非常不可思议,但是要知道二者实际上非常契合,所以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们接收起来非常容易,因为那就是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特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土耳其是个自我撕裂的国家,灭其国家先灭其文化 7.传统文化在人的道德良知缺失的情况下能否发挥作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泛滥、山寨文化流行、诚信缺失等,经济发展了,幸福感下降,广州上海北京人幸福感最差。管仲帮齐桓公夺天下之后,立刻道德教育;商鞅变法恰恰相反,法治天下,秦俗日败,秦朝15年而亡。一个国家单纯强调GDP不可以。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道德良知和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儒家也有合理的论述。人应在道德之上合理追求自己的 利益,道德价值优先,如仅仅追求物质利益,荀子“饱珠玉者殃必其身”。老子认为一切祸患的根源在于对物质的贪欲。

高楼大厦就是一张床,山珍海味就是一口饭。O(∩_∩)O~呵呵。不查是孔繁森,一查是王宝森

道德、良知和利益的例子:“我现在有俸禄,能自己买鱼,你们给我送鱼,一旦被揭发了,我就不能做宰相,就没有钱买鱼”。元宰贪胡椒800吨。秦桧。严嵩。蔡京。和珅(贪1600亿人民币)。同样的制度为什么有的人变好人,有的人变坏人?制度本身应找原因,但是也要从个人自身道德找原因,道德修养、道德自律非常重要。朱熹:“君子之心,长存敬畏”80%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对历史、法律和道德的敬畏。

要寻找心灵的港湾。

现实是昨天的延续,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结语:作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要有温情和敬畏,要爱惜和尊重。

(以上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请教师们下载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影视海报下载站

GMT+8, 2024-12-23 02:27 , Processed in 0.0757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